俗话说,没做过招聘的培训不是好OC,欲练HRM神功,必先破专业瓶颈。
【HR工作地图】系列是一个HR进阶过程中必备技能的全面盘点。
有干货(查了好多资料)有经历(自己踩过的雷,说出来让一起大家开心一下)。
工作很忙,所以不定期更新,约稿勿扰,无授权请勿转载。
Pre-reading:
搭建管理招聘渠道的原则:Be where candidates are.
分析招聘渠道时,要始终注意:
好了,下面进入正文,首先,看看招聘渠道有哪些?(网络扒图,感谢这位大神的整理,请忽略左边蜜汁配图,专心看框架就好)
内部推荐:
玩法千千万,发奖金也好玩积分也罢,目标都是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挖出合适的简历。无论什么公司,内推体系能做到下面三点就成功一大半了,我概括为2个yes+1个no:
两个yes是【及时奖励】和【高度曝光】。
【及时奖励】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刚开始做内推体系或者推新一批岗位的时候,【及时奖励】是能够和员工迅速建立起信任关系的,反之如果发放不及时,坏消息传播起来很快的,大侠你就得重启内推游戏了。这个及时要多及时?在公司财务流程允许的前提下,越快越好。
【高度曝光】无论用噱头(腾讯的三年一百城)还是用人头(高管亲授伯乐奖),总之要把发500块奖金做到好像发了5000块一样的效果。招聘本来就成本不低,千万别把内推奖金往水池子里一扔,连个回响都没有,有点不太划算。
一个no是【避免派系】。
除了常规的避免上下级、亲属关系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
team leader及以上岗位,请慎用内推!
team leader及以上岗位,请慎用内推!
team leader及以上岗位,请慎用内推!
内推录了一根藤上七个葫芦娃来的招聘小伙伴,请提前关爱好你们的ER同事,这样也许ta下手能轻点。哼,谁吃过亏谁知道。
内部招聘与内部竞聘:
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内部招聘是搬家,不成功你可以回原来岗位继续好好修炼;内部竞聘是拆家,不成功就只能say goodbye了。
内部招聘的做法是,一般企业有空岗位HC发布时,也会对内发布并接受员工申请。企业中常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调岗,很多企业都采取的是【调岗无需征得上司同意,只要部门接收即可】的做法,参考腾讯的【活水计划】;还有一种就是管理岗征选,很多公司喜欢叫【竞聘】的,跟咱们这里说的竞聘不是一个概念,就是打破管理岗的任用制,给大家竞争上位的机会。
内部竞聘比起内部招聘可悲壮多了,常发生于组织变革时期,旧部门解散,新部门成立,合适的人留下,不合适的人再见,大概就这么个套路。
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内部【人才梯队建设】的一部分,就是从内部人才池选取并培养人才来适配岗位的一种方法。【人才梯队建设】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学习等资源,因此不是所有的HC都适用【人才梯队建设】的方法来解决,只有那些通过人才盘点找到的关键岗位才适合做内部培养,200人以下的公司也老老实实做招聘别想这茬了。
人才梯队建设的大框架,看JD这个框架比较简洁明了:
STEP1 人才识别
需要摸清公司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工具参考:鱼骨图、BSC),基于人才盘点来进行。这一步需要输出的是,组织有哪些关键岗位(不只是管理岗位),这些岗位目前需要什么样的人(胜任力模型),和我们目前已有人员的gap在哪里(测评,也是入池选拔)。
STEP2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不等于上课培训考试拿证,一定要把握好7-2-1原则,保证输送可靠可用的人才。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人才,各种培养项目的花头就太多了,最通用的就是储备管理者培训项目、高潜人才(HIPO)项目。
STEP3 人才选拔(出池选拔)
是人才发展的关键一步,将培养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岗位的工作标准,让员工学以致用。常见的出池选拔项目有继任者计划(后备干部)、人员晋升。
当然选拔任用了之后还有考评校正,未达到任用标准或者考评不合格的还要继续回炉,保证能者上位。
【人才梯队建设】几个常见坑:
NO.1 盘点、评估和选拔等需要决策时,决策者主观性太强,导致公平选拔变成领导任用,使得人才发展机制形同虚设;
NO.2 潜力人才精力分配困难,难以完成人才发展培养任务;
NO.3 长期培养长期储备,没有上位机会;
NO.4 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养马人。
这是所有招聘HR都必须deal with的一类渠道,传统网络招聘渠道不会用,那招聘HR一大半白干了。传统网络渠道也是让所有招聘HR为之疯狂的渠道,永远被唱衰,但永远活得让所有甲方咬牙切齿的精彩。因为传统渠道也怕被替代,所以他们一直不断在迭代,隔段时间总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微创新的点在那里。
因为各家经营策略的原因,传统渠道基本上已经划定了比较明确的地盘和擅长的招聘人群:
智联和无忧
最大的两家传统渠道平台供应商,基本上一南一北两足鼎立。无论是97年成立的智联还是99年成立的无忧,全都能为你提供招聘全套一条龙服务,简历广告热搜测评,有钱啥都能到位,各种土豪广告位随!你!挑!
猎聘
说是专供高端人才,额,其实普通人才也能搜刮到,很多智联无忧上没有的简历这里可能会有,另外有好多海龟简历喜欢挂这上面。
58赶集拉勾
填各种专业技能人才坑
Boss
聊天招聘,这个平台遇到过很多照骗
领英
社交招聘和雇主品牌
其他的不说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嘛。
千万不要轻视传统网络渠道,因为他背后经年累计下来的数据库实在是太庞大了。在现在这个核心人才一才难求的情况下,一份简历就是一个人头就是一个机会,传统网络渠道简直就是个人头大宝库。
传统网络渠道要用好用透,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进去多看,还有很多的规则和门道要摸。
要注意:
传统渠道不只是用来做传统招聘的!
传统渠道不只是用来做传统招聘的!
传统渠道不只是用来做传统招聘的!
传统渠道事实上是个大数据池,运用正确方法,一个招聘HR完全可以做超越传统招聘的更多有价值的事儿。传统网络渠道主要可以用来做以下这几个事情,按投入成本(时间、钱)的程度排序依次为:
Level 1:发岗位,收简历,等大鱼
Level 2:主动搜寻、猎取被动求职的候选人
Level 3:mapping,定向挖人
Level 4:看市场人才供给,参考大数据做未来人才规划
Level 5:搭场子,打造雇主品牌人才吸铁石
大部分招聘HR做到Level 2就不错了,猎头朋友们Level 3是你们的主战场,能做到Level 4 以上的招聘HR就寥寥无几了。除了以上几个功能,还有HR是用传统渠道来做在职员工的离职动向监测的(看有没有刷简历),实在不知道放level几了,好阔怕~
高端管理岗、稀缺的技术人才岗、还有老板梦寐以求的各种全能战士……在传统渠道几乎找不到简历的怎么办?该是猎头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有句话对猎头在招聘中的价值概括得非常中肯:“他们是最了解企业需求,同时也是最了解候选人的。”
猎头手上的资源哪里来?低端猎头靠平台,高端猎头玩人脉。平台上的资源,勤快点的招聘HR自己也能搞定,猎头的身价在于人脉维系的人才库。专业的猎头顾问们一般都是按行业划分工作范围,在自己负责的行业内公司熟、人头熟,做得好的猎头顾问是被候选人深深信任的。去哪里touch猎头?三种渠道:猎头公司、猎头平台、个人猎头。
猎头公司:
猎头公司多如牛毛,按血统可以分为外资合资内资,有global大厂也有扎根本土市场的公司。看2018年企业猎头TOP10榜单大致了解一下:
外资合资的这些猎头大厂基本上都是三五十年的老店,从二战后的经济复兴一直活跃到现在,也基本在上世纪末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属于膀大腰圆还根系深的大树,互联网、金融、汽车、快消、奢侈品、房地产这几个对高端人才强需求的行业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属于费用高但服务质量高的双高型选手。
内资公司大部分比老牌外资合资猎头进中国市场晚那么一点,盘子铺的没那么大,但在新兴行业的运作效率上其实不逊色于外资的,科技创业公司亲测很多棘手岗位用内资公司运作非常高效。
猎头平台:
近些年兴起了一些提供猎头众包服务的平台,例如猎上网、好猎友、猎必得、猎萝卜等,个人接触下来感觉靠谱程度一般,同时价格上并没有太大优势,具体大家可以自己去评估。但不得不说,这种平台化的猎头服务是未来外部招聘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除非刚入行,猎头和猎头公司其实没有太强的绑定关系,跳槽时一样可以把资源客户都一并带走,对甲方客户来说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所以猎头公司的人员流动已经成为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平台的出现将加剧这种状况。
个人猎头:
领英和朋友圈是我认识个人猎头的两大主要渠道,很多都曾经是乙方大厂的王牌战斗机(也有少量是甲方大厂招聘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能力非常的牛!逼!个人猎头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会招募自己的小团队,分工明确,下手稳准狠。但优秀的个人猎头一定不是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生的就要打个问号了),一般都有自己特别专精的领域,收费也比较飘忽,如果你有定向猎挖的人选,用该领域的个人猎头去touch会有不错的收获。
了解了猎头渠道之后,作为招聘HR,我们如何选择猎头,保证有效的利用起猎头渠道呢?
首先,不要拒绝猎头们抛来的橄榄枝,特别是初创公司雇主宣传不足的时候,猎头的电话网就是你初始的雇主品牌宣传网,只要给猎头们足够的公司介绍资料,充分交流核心的话术要点,他们就能还你一片长满潜在候选人的大森林。
其次,不要和谁都立刻确立合作关系,对猎头要设立准入机制,要做trial case。做trial case,一般就是指在不确立正式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请猎头顾问寻访候选人并尝试成功帮助招聘HR完成1个HC(也有人trial case是让猎头去做mapping的)。Trial case成功后,就正式确立合作关系,该结算结算,该签合同签合同。
第三,每个招聘HR都会有很多猎头渠道,当然每个猎头手上的候选人也都适配很多岗位。要管理好你的猎头渠道,不要让它成为你的负担。同时,也要想办法让猎头把最优质匹配的人第一时间优先送到招聘手上。这就需要招聘HR和猎头的亲密配合,招聘想完成HC,猎头想拿到钱,互相满足需求,就这么简单。如何管理猎头?例如什么岗位交给什么猎头做,什么时间推简历什么时间反馈,薪资福利是猎头沟通还是HR沟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招聘HR主导来确定的。作为猎头,当然更希望跟反馈效率高成单快的靠谱企业合作,一旦通过几次实际合作让猎头尝到了甜头,确认了信任关系,好的资源自然是少不了的。
甲方和外部招聘的合作,合作方式主要就是两种:中高端岗位企业给JD对接到猎头个人(也有方向基本明确但具体要求弹性较大所以不给JD的岗位),短期大批量岗位通常会采用另外一种叫RPO的方式(招聘流程外包,英文全称:Recruitment Process Outsourcing),猎头结算方式是成单之后按候选人月薪倍数来提成(也有谈年薪百分比的)。RPO要看岗位,一般会先给JD让供应商评估难度,有按月薪倍数结算,也有低端岗位项目一口价的,也有猎头或者其他招聘服务合作送RPO的,具体看招聘HR怎么谈了。
通过社交媒体做招聘,听起来曲线救国,其实用好了这个渠道,招聘效率高的一笔。做招聘的同学都知道一条铁则:Be where candidates are,离候选人越近的地方,你的沟通和招聘效率是越高的。
现在大部分公司普遍认可,社交媒体招聘的强项在于雇主品牌(Employer Branding),一般做法是持续性地展示公司形象、新闻等正面积极的信息,给候选人留下好印象,愿者上钩,再直接点就是招聘HR去勾搭候选人开启聊天模式。
常用的社交媒体招聘渠道包括:
Linkedin:
高大上的渠道,雇主品牌展示与互动、职位发布、线上沟通一应俱全,也是猎头朋友们勾搭候选人的主要阵地。
微信:
公众号和朋友圈,一般公司会设置自己的招聘公众号,通过发文持续和粉丝沟通雇主品牌,也有朋友圈放JD和招聘小广告的。
脉脉:
接地气的领英,功能一应俱全,入驻企业参差不齐,非常喜欢它们的匿名区“职言”,消息灵通的很,但也快成被水军淹没的“鹅组”了。
知乎:
早就认为知乎是个招聘渠道潜力股,果不其然官方近期正式上线知乎招聘。详情可见欧阳泽林的分享。
待补充:
校招;招聘会;其他(派遣、兼职)
招聘实务(工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