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知晓营销活动中的合适场景、合适方式、合适用户呢?
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可以分为四种策略:
丨下策——试错
通过企业运营者对三者的基本分析,做出几类不同的营销活动方案,低成本的实践对比效果,不断进行再优化再试错后,逐渐得出高转化的营销方案,并加大营销投入,实现高转化。
丨中策——学习
通过对同类型或者有相近客户群体的营销方案学习,优化并设计自身的营销方案,减少了试错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比如BOSS直聘的营销策略就可以套用在领英和脉脉这类产品之上。
丨上策——预判
下策和中策固然稳妥,但缺陷是被用户永远走在企业之前,企业永远需要随着用户的变化而修改自己的营销方案,而且这类营销方案基本已经很备用户熟知了。
而预判就是企业走在用户之前,通过对用户的心理把握和对人性弱点的熟知,要做到成功的预判很复杂,这里面有宏观上有整个市场供需情况的因素、有产业结构造成的成本与质量等问题,微观上需要有用户的实际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平衡、乃至于超越,用户使用价值和情绪价值的拿捏等等,有点像禅,知之为不知。
举个例子,拼多多就是成功实践这一策略的企业,在淘宝和京东两座大山之中夹缝而出,靠“砍一刀”实现了病毒式的恐怖增长,在整个营销成功的背后,拼多多至少预判对了几个方向:消费降级、消费互动、人性贪婪、用户对淘宝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垄断地位心生不满等等。
但是,预判这种策略要运用好难度非常大,当然带来的回报也最大,就是玩不好预判就成试错了,要重复拼多多这样的成功案例,可遇而不可求。
丨天策——持续构建用户对企业认知
这个方法最笨,耗时最长,却能让企业深植在用户的意识之中,这类企业追求在三四月播种,六七月收获,扎硬寨,打呆仗,所有真正的百年企业我认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何为“企业深植在用户的意识之中”?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产品已经成了用户精神上某一信仰的具体现实表现,比如可口可乐——对应着用户自由和放纵的心理意识反应。
有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就是肯德基疯狂星期四,很多企业都很羡慕这样成功的营销,但肯德基早在疯狂星期四火起来之前的三四年就开始宣传了,持续不断的几百个星期对用户进行洗脑和教育,才有了今天火遍年轻人圈子和跨各行各业的海量品牌曝光度,这种类型的营销方案的策划和实施也是无量增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的主要服务,关于如何持续构建用户对企业认知和品牌建设,无量增长会在后续专门撰文详细解释。
以上,就是我们对“企业急需通过营销实现销售转化但营销并不能达成销售目的”这一企业当前矛盾的分析和一些解决办法的讨论,可以达成共识的是,相信大家并不否认,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要取得长远的发展,产品和服务是绝对第一位的,营销也可以是第一位的,至少也要放到第二位,通过不断优化营销的策略和手段,实现增长自己的用户,增长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增长用户的满意度和美誉度等等构建用户对企业认知的目的。
如此这般,经过长久持续的构建用户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则企业自身的生命力将一天天高涨,大批的忠实用户将成为自发的宣传员,则企业就可以跳出挣扎于生存的阶段,进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新阶段。
作为国内第一家品牌信任建设服务商——无量增长,基于Web3.0的内容创造精神,分别从客户认知的渠道、客户感兴趣的话题、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内容这三方面入手,结合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对品牌进行宣传,提供系统的信任建设方案和执行,通过为用户提供客观准确的价值信息建立信任,从而实现售前引流的有效数量增加并帮助实现销售转化成功。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的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