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o C 和to B两个方向都混迹过一段时间的我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两个领域的人都在一些场合反复提起“内容为王”。我曾经也试图在企业里追求内容的价值,遗憾的是,感受到的是内容从业者的焦虑,和企业的焦虑,双方都很焦虑。
对于真实的企业主来讲,怎样做内容输出,该制作哪些内容,内容营销怎么做,是实打实的难题。尽管,这些年冒出了很多内容制作工具,也有些SaaS厂商直接将自己定位成内容中台产品,可他们真的就能解决企业们在内容营销上的焦虑吗?
在我普通的职场生涯里,我待过有些规模公司的市场部和初创公司的运营部,在绝大多数企业内部,这两个部门的人数不会特别多,专职做内容的一般也就一个坑位。
有钱有预算的可以找外部供应商(一般广告公司)做内容输出,没钱的就是专职的人在那边啥都做。
几年前一家企业要做内容,官网+双微一抖(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是标配。近些年,知乎、小红书、B站、视频号、直播等也慢慢变成了内容同学该去做的事,而如果是电商相关的业务,要去衍生的内容就更多。
早些年我也曾干过新媒体,那时候我困惑的点在于,做新媒体的应该是跟着行业KOL大佬,还是去MCN机构,还是去大厂?
只有10w+的内容才算有意义才能体现内容的价值?老板们只关心今天有没跟热点,新媒体做内容就只能跟风热点?
后面我干了一段时间的SaaS运营,新的困惑又出现了。好不容易有个跟着产品从初创期就在的做内容的市场有了长大,结果留不住人;好不容易从市场也捞到个人,但是短期内也很难做内容落地。
诚然很多to B产品的业务,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做专业的输出比较困难,也是个问题。
to C 的内容讲求创意、个性化、千人千面,可没有预算时,指望一个人强输出,不大现实;to B 的内容讲求对产品的理解、对行业的洞察、对客户业务的了解,没经历过一些市场洞察,要立即产出内容比较考验人的功底。
不管to C 和to B,都在苦恼的点可能可以概括为这些,内容从哪来,怎么产出,怎么交付,怎么利用,才能达到一个理想效果。
一边是外界都在讲所谓内容营销的价值,一边是企业既招不到人也压根做不好内容的困局。
这几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冒出过很多C端内容的方法论,大家讲起道理是一套一套,可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难题,如何做内容依旧很难。也冒出来很多领域的内容生产工具,比如设计、剪辑、SaaS等。可是,我们的焦虑有得到缓解吗?并没有。
这里要引入一个词「DAM」,全称Digital Asset Management,数字资产管理。比如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个音频、一个PDF文件,诸如此类,企业生产制作的多种形式内容,都可以称为数字资产。而DAM便是方便一个企业里的相关人员(一般是市场、运营和协作的供应商)能够方便快捷存储、访问、查看、管理、分发这些数字资产。
企业所生产的各种内容,均可看成数字化资产。统一管理内容,统一使用,听上去是不是很美好?但是,内容源头从哪里来呢?
内容中台SaaS提供的产品能力(比如特赞和爱设计),它们主要面向to C的企业,提供的是从创意商资源采买、创意内容延展、内容资产管理、内容分发再到数据分析这样一个内容流转链路。简单点来说就是to C公司的市场部,在有明确品牌视觉规范的前提下,如果有钱有预算,可以找广告公司生产内容,平台可以将生产的内容依据不同渠道衍生出无数个版本,再投放分发到诸如头条系、腾讯系、淘系等各个渠道,还能依据数据反馈再来调整内容,过程中他们也会统一分类管理企业生产的各种形式内容。
阅流针对的是音视频数字资产协同制作交付,即创作者和协同方,可以更友好地参与到音视频的制作环节,避免返工,本质上也是解决的内容生产效率。
看上去to C领域做内容的选择比to B多很多,有钱找供应商内容输出环节就能很好解决,可很多内容从业者面临的是,预算要啥没啥,老板啥都想要;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是,都招人做内容了,为什么没有内容输出。
简单观察一遭,不管是设计工具、剪辑工具,还是内容中台SaaS,都有解决内容生产效率的问题。
对于内容来源,一个典型的产品能力便是采集,比如早年间花瓣网提供网页图片采集,现在的内容中台SaaS也提供了采集,看到好的图片、视频、网页就采集存储,这个操作叫做发现灵感、存储灵感。看到没,对于内容来讲,素材库的意义无比重大。
可是,当我们面临的是严苛的职场环境,部门没有内容预算,我们就没别的方式去做内容了吗?内容的价值何在?
我们依旧要去思考内容从哪来,怎么产出,怎么交付,怎么利用。SaaS内容中台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内容流转全链路的思路,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去拆解各个环节需要的能力,找到与自己匹配的方向。
其实答案也很明晰了,多看多学多实践多尝试。看到好的内容就存储,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灵感库,再结合到自己业务中,反复练习。然而,知易行难。
上一篇:怀有远见,比拥有财富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