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X的内容营销也要落地到用户身上。
摸准用户的需求才是好的内容营销长胜的法宝。
对于用户需求的思考,刻不容缓。
只有精准的知道用户内心的需求,才是做好内容营销最核心的基点。
脱离用户去谈营销,都是瞎扯淡。
抓准了用户内心的需求,才能讲故事,才能去思考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从如何抓住用户心理到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开始深入聊聊方法论。
接下来,有点枯燥,但干货满满,希望你能读下去。
01多维身份确定精准用户
关于用户,我们应该用多维身份来确定T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们把一个人用多维去定义的时候,这个人的痛点就会极其的痛,极其的准确。然后精准内容、精准渠道、精准到达,最后精准转化。
所以关于用户的思考,第一,是谁”?第二,知道他在哪儿;第三,知道他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
是谁?叫用户画像。
在哪儿?叫投放策略。
他的喜好,就是他的内容架构。
这三件事情非常必要。
比如前段时间,在北上广深,做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叫“逃离北上广”。
你会发现,第一,是谁?都市白领,这是活动的目标人群;
第二,在哪儿?关注了谁?他们都爱关注新世相、咪蒙,这样的公众号。
第三,做什么样的内容?都市白领那些男生和小女生是非常喜欢装X的感觉,灵魂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而这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是真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就是典型的是谁?在哪儿?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能精准的到达用户那里。
02忠实用户就是要“直接去抢”
我们以前太多去关注潜在用户。
我们希望通过漏斗把潜在用户变成普通用户,把普通用户变成付费用户,把付费用户变成复购用户,最后变成忠实用户,最终完成裂变。让他去告诉他的朋友也一起来买。
但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去把别人的大客户拉过来呢?这样岂不是更省事?
所以,你看招商银行的“温馨提示”特别棒:他行的VIP就是我行的VIP,请出示任意银行的VIP卡即可进入贵宾室办理业务。
当我们还抱着“不是我的贵宾,你不要进来。”这样的观念时。招行已经再说:没关系,你在工行1000万,你来我这儿,我给你办。
这算“直抢”,就是直接去“抢”其他银行的VIP客户。
这样的客户,其他银行已经帮我筛选过了,我不必再去进行从潜在客户到忠实用户的培养了。是不是省了很多事?
其实有时候我们应该跨界去想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去抢”呢?
“定用户”的关键是,要知道我们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举个例子,以前小米出了一款床垫。
这个床垫的特点就是特别软,可以直接卷起来带走。正因为这个特点,注定了它不是卖给买房人群的。
因为你买了房以后,你的床垫,三年都不会动。过了三年,前后调换一下继续用,再过两年,上下调换再继续用。五六年你的床垫都不会动。
但为什么你要卷起来带走?便携性这件事情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那什么人需要?城市租房者。各地的“漂”一族。
是谁?解决了。那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在哪?”
这件事是从知乎开始的。这些人在知乎的渗透率是特别强的,怎么才能get到他们?这些人心中有一个痛,就是自己的生活很将就。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不将就。所以我们说,“漂”一族你的人生可以不讲究。
在这个城市里,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你可以没有你的桌子,你可以没有你的厨房,但是你不可以没有你的一张床。
床也可以没有,但你可不可以拥有一张床垫呢?
这张床垫还可以跟着你去“走”。在这个城市里,你总应该有一点归属感。
“城市归属感,从一张你拥有的床垫开始。”正因为get到了这一个痛点,小米床垫在上线当天卖了850万,三天卖了2000万,创了一个小小的记录。
面对用户,还有一点特别关键。
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C位,都是以“我”为核心的。
所以有个教科书式的案例:当联想还在以“超长待机13小时,一顿吃饱全天不饿。”这样的卖点来告诉大家的时候。
苹果在做什么?
苹果在做致敬MAC身后的你。你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思维上的差距。
当你还在做产品介绍的时候,别人正在致敬产品的使用者。因为我们坚持相信,对自己的喜爱是没有止境的。
这也是产品思维和营销思维的不同。
在制定内容营销的策略时,一定要建立场景与品牌的认知关联。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这要求你真正去了解客户的需求。
可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了解客户内心的需求到底是啥?
航空公司每年都要花大价钱做客户调查。因为他们必须清楚的知道客户最真实的感受。但很多调查公司,给的数据会有所偏差。
比如,对于我来说,安全性永远放在挑选航空公司第一项上面。但你买机票的时候,你会去考虑安全性吗?
依然不会。
安全性是排在非常非常后面的。积分排在它前面,餐食排在它前面,更别说折扣和时间了。
我们经常去做调研的时候,这些是被优化后的数据,所以我们能不能真正去了解客户的需求?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内心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到底问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什么。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很火的微信问答。
一女生问男生:如果有个胸大的女生坐在你腿上,你会心动吗?
男生回答:我不会让别人做我腿上的。
女生继续问:我跟无啦啦谁好看?
男生回答:你跟谁都是你好看
……
你看,全都回答到了问题本质上。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坑,但他跳过了坑,顺便还把那个坑埋上了土。
这就是一个好内容。
要求我们反向去知道,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再举个例子,上海有一家租车公司,面向中高端的海外租车用户。
华人租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经过调查发现,是英语不好,出门不敢说话。
这个租车公司发现这个痛点后,马上在全球60多个租车点,安放了一个华人向导。
你只需要下车后拿微信联系他,他就会帮你租好车,还车的时候帮你去还车。
主要是如果你被警察拦了,他还能帮你去给警察沟通,同时不收费。
你说,如果你出国想租车,你愿不愿意下载这个APP?
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一个场景。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架设这些场景,让用户来买单。
KOL不是渠道,而是故事生产者。
为什么我们自己生产不出来好内容?因为我们的思维是一个方向的。
我们经常说,一个企业的市场部是做不出好内容的。因为他们生产的是线性内容。因为他们的学历,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是固定的。
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人,用更多的角度去帮我们讲故事。
比如昨天那篇文章提到网易云音乐,在每首失恋的歌曲下面都会有很多失恋的故事。
你以为那些都是小编写的吗?
小编可编不出来这么多感人的小故事。
那些故事都是听完这首歌,粉丝们自己有感而发的。
而这些故事和这些留言不断的累积和发酵,才让这个品牌越来越有温度和深度。
这是用户赋予这个品牌的力量。
还有,想讲好一个故事,最好是能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中国移动有个故事:有一次,在外海,船舶失事,所有电话都打不通,就只有中国移动有信号。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才是极其有力量的。真实的故事可能更好的诠释品牌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