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和物联网行业分析
admin
2023-09-24 09:02:44
0

  一、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云与物联网引领行业长大

  2011~2020年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十年,3G/4G网络规模部署以及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拉动运营商资本开支。在内生增长与资本市场扩容推动下,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数量(以申万通信指数为样本)以及总市值十年间实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截止2020年末,A股上市通信公司共114家,较2011年增长1.48倍;总市值为11238亿元,较2011年增长1.80倍;通信公司平均市值(总市值/上市公司总数)2020年达到98.6亿,较2011年提升12.3%。

  分析2020年通信行业增量市值(较2011年)的结构,其中2011年以前已上市的公司贡献了增量市值的28.24%,剩余部分由新上市公司贡献。截止2020年末,2011年初已经上市公司对应市值总额为6052.4亿,较2010年末增加2040.8亿,其中中兴通讯、亨通光电、中国联通、中天科技、网宿科技、光迅科技、烽火通信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市值,上述公司受益于国内通信网络(3G/4G无线基站、FTTX、CDN)建设以及产业升级(光纤光缆一体化整合、光器件国产化率提升),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带动总市值稳步提升。

  截止2020年末,2011年及以后新上市公司对应市值总额为5185.3亿元,其中亿联网络、中际旭创、七一二、光环新网、新易盛、移远通信、广和通、国盾量子等贡献了绝大部分增量市值。从所属细分领域来看,上述公司集中在云计算、物联网、企业视频等领域,受益于流量增长、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中国工程师红利构建起的全球比较优势。

  相较之下,三大运营商(港股)在过去十年内,总市值呈现出下滑趋势。用户增长放缓、行业竞争加剧叠加流量变现缺少有效途径弱化了运营商业绩增长潜力(2011~2020年,三大运营商营收复合增速为5.28%,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仅为0.14%),最终导致其总市值呈现下滑趋势。

  伴随着3G/4G、FTTH的建设,国内基础设施日渐完善。2020年国内无线基站累计达到931万站,较2011年增长431%,2011~2020年复合增速为20.9%;互联网接入端口2020年累计到9.5亿端,较2011年增长403%,2011~2020年复合增速为17.5%。

  基础设施建设带动运营商资本开支增长,但不同细分领域展现出的长大特征具有较大差异。2011~2020年运营商及通信设备公司营收复合增速较慢,背后反映的是用户总量贴近天花板以及存量替换(4G需求替换3G需求)背景下增长乏力。与此相比,光纤光缆以及光器件板块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进口替代及全球份额提升,在过去十年实现了较快的增长。IDC和物联网板块在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成为过去十年长大特征最为显著的细分赛道。

  通信行业的商业模式:ToB制造业为主,下游客户资本开支驱动行业景气度,按照ToC、ToB、服务/运营、制造业构建四大象限,除了ToC制造业外,通信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皆可在其他三个象限内找到对应:分别包括ToB的制造业、ToB的服务及运营行业、ToC的服务及运营行业。

  ToB制造业:代表性的细分领域包括通信设备、网络设备、光纤光缆、光模块等。终端需求以客户资本性支出为主,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按照产品迭代周期长短来划分,光模块产品迭代最快,其后依次是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以及光纤光缆。当前光模块领域处于100G向200G及400G升级的产品创新周期,而通信设备、网络设备以及光纤光缆产品相对成熟,或已经实现了产品的迭代。

  ToB的服务与运营行业:代表性的细分领域包括IDC以及部分物联网公司(如移远通信)。对于IDC行业而言,需求端主要来自于客户的营运性支出(Opex),因此需求的周期性较弱。客户粘性强、长期合约对于现金流的锁定以及核心地段项目回报(IRR)较好,使得IDC板块成为通信板块中为数不多的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细分领域。

  ToC的服务与运营行业:代表性的细分领域是运营商,运营商基于自身建设的通信网络为C端用户提供通信服务。但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移动电话用户数接近国内人口总数(截止2021年4月,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6亿),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

  云计算发展的三个十年:从初现到云计算的泛在化

  云计算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2030年行业规模有望达1.2万亿。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创新与应用,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据信通院数据,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扩张到2019年的35.8万亿,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亦逐年提升。

  云计算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未来十年将支撑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云计算产业链上游为硬件提供商,包括芯片、光模块、服务器、交换机等厂商;中游为IDC厂商及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服务根据提供服务模式分为SaaS、PaaS和IaaS;下游为各类使用云的企业或组织。从市场规模看,2013-201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高速增长,CAGR达到36%,这一阶段内,公有云市场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其中IaaS层增长尤为迅速。据华泰研究计算机团队在《计算机2030:关注云、国产化趋势》报告(发布日期:2021年6月2日)中的预测,预计2021-203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或将达到21%,随着IaaS市场逐步成熟打下良好基础,公有云市场中的SaaS市场或将迎来较快发展。

  在云计算、AI、以及垂直领域应用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数据量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带动数据中心、服务器需求。科智咨询预计中国IDC市场在2020-2022年将以27.0%的年复合增速增长,预计2022年后在数据量不断增长的驱动下,我国IDC市场规模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预测我国IDC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在2021-2030年或将达到17.2%,或将带动服务器市场在2021-2030年实现10.3%的年复合增速。

  需求端: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发展助力全球数据量高速增长,带动数据中心需求。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数据,全球数据量预计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CAGR:26%),其中中国数据量增长将高于全球,中国数据量将从2018年的7.6ZB增长到2025年的48.6ZB,复合年增长率达30.4%,占2025年全球流量的27.8%(2018为23.4%)。中国企业、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上云带来的数据分析、存储、计算需求将驱动数据量的增长,叠加5G、AI、自动驾驶等应用发展,生产力相关数据和物联网数据将高速增长,带动国内数据中心需求。

  供给端:“新基建”政策催化加速企业和资本入局,中短期第三方数据中心市场竞争或加剧,但长期数据中心供给呈专业化、绿色化发展,下半场行业龙头整合或加速。2020-2021年是数据中心行业供给爆发期,国家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量企业和资本进入数据中心市场。但短时间内中国运营商仍占据IDC市场主导地位,第三方IDC公司行业竞争较为分散。2022-2023年,数据中心供给进入扩张期,随着前期投建IDC项目逐渐交付,第三方IDC竞争或加剧。同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出台驱动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能耗指标等核心要素持续紧缺。2024-2030年,行业竞争进入整合期,拥有核心技术及丰富运营经验的IDC龙头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竞争力低的公司被并购或淘汰出局,行业供给向头部企业集中,呈现出加速整合的趋势。与此同时,“绿色化”将成为数据中心发展必要条件。

  云计算与AI作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将推动IT基础架构设施需求增长。核心的驱动力在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升级IT架构来更好地支持线上化业务,尤其是用户并发性的需求。在其驱动下,云计算的渗透率或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相关IT硬件采购的增长。

  建议关注云计算行业景气上行叠加技术创新带来的IT基础架构设施投资机遇。云计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内部流量的持续增长将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内部IT架构的升级和硬件的创新。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承载云计算业务发展的基石,承载了大部分网络流量。相比于传统场景,数据中心场景中,流量的提升以及设备数量的增长,带来设备管理难度的提升。对于网络交换机而言,当前封闭式的系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形式为软件和硬件绑定。云计算厂商系统能够通过软硬件解构的方式实现两者的分离,使用商用硬件构建硬件平台,功能的实现依托软件完成。这种思想称为“开放硬件”。

  在“开放硬件”这一思想的推动下,白盒交换机成为数据中心内部硬件创新的典范,并有望成为长大性较为突出的细分领域。白盒在数据中心行业中的渗透率还较低,行业依旧处于快速发展期。根据IDC数据,2019年全球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为125亿美金,其中白盒厂商Arista占比为15.9%,ODM厂商占比为9.3%。

  在传统通信业务面临增长瓶颈的背景下,产业互联网业务有望成为5G时代运营商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0-2030年,企业上云和数字化转型给运营商带来两方面新机遇:一方面,云计算发展推动运营商基础网络设施变革,云网融合、云-边-端协同成为运营商云计算业务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优质网络需求,5G专网等业务迎发展机遇。云计算发展推动基础网络设施变革,运营商云网融合、边缘计算优势凸显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网络需求提出新要求。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了三类网络需求的改变:

  1)企业内部局域网间流量演进为云间流量,要求广域链路具有和局域网一样的大带宽、低时延;

  2)市场环境快速变化下,企业应用快速部署的需求;

  3)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业务调整网络带宽的网络灵活性的需求。基于以上新需求,云计算与网络之间的高效协作要求成为云网融合内在推动力。

  运营商在云网融合中相比其他云IaaS服务商的优势在于:云的层次化布局、云边协同、网随云动和云网一体化安全。未来十年,运营商将通过强化“网络专线+数据中心+云平台+边缘节点”一体化布局的优势,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机遇。以中国电信为例,公司正在实现“2+4+31+X+O”的云资源池布局。其中,“2”指2个覆盖全国的中央数据中心;“4”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陕川渝4个重点区域部署区域节点;“31”是指31个省级数据中心;“X”指广泛分布的边缘节点。

  据云网融合2030技术白皮书,运营商云网融合的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云网互相独立,在基础设施层对接的协同阶段(2021-2022年);

  2)云网逐步趋同,可在功能层和操作系统实现统一调度的融合阶段(2023-2027年);

  3)云网完全一体化,计算、存储、网络全面融合成数字化平台的一体阶段(2028-2030年)。为达成云网融合战略愿景,运营商未来需在多个方向的技术上加速创新,如优化云资源池的技术架构与布局,创新组网方式,加速已有网络架构的云化等。

  云网融合的目标架构分为基础层、资源层和云网操作系统。基础层是统一的云网基础设施,包括5G/6G通信网络、各类设施终端等;资源层包括云计算资源、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和算力资源;顶层是统一的云网操作系统,对下层各类资源设施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编排,支持云原生的开发环境和云网切片能力。通过基础层和资源层支持,云网操作系统可以支持数字化平台,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多个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边云协同催化运营商边缘计算布局。边缘计算相较于云计算,具有实时性强、带宽需求小、安全性高三重优势,是对运营商云网融合架构的良好补充。5G应用发展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一步催生对边缘计算需求,目前运营商在边缘计算产业链中主要提供网络和基础设施。

  三、云计算2030展望:云计算的泛在化

  自Salesforce于1999年推出最早的SaaS服务以来,回顾全球云计算行业发展的20余年,云计算已经过“初现与形成”以及“快速发展”两个十年,主流平台产品和标准逐渐形成,市场格局日渐明晰。未来十年(2021-2030)云计算将成为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推动整体云计算行业的泛在化。对此提出五点展望:

  (1)企业需求和市场环境驱动云计算市场规模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11,987亿元,2021-2030十年CAGR为21.0%;

  (2)在企业上云及数字化转型背景,运营商的云网融合、边缘计算、5G专网等迎发展机遇;

  (3)公有云竞争格局趋于稳定,竞争焦点转向混合云、私有云;

  (4)云布局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物联网带动边缘计算发展;

  (5)云厂商向“多态化”及“生态化”演进。

  1999-2010年是云计算发展的初创十年。1999年,Salesforce和LoudCloud先后推出最早的SaaS和IaaS服务。2005年,亚马逊推出的AWS使IT行业意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云计算概念开始受到行业关注。2008年开始,Google、IBM、微软等互联网和IT企业推出不同角度的云计算服务:微软在PDC2008上宣布WindowsAzure的技术社区预览版;Google在2008年推出了GoogleAppEngine预览版本。在第一个十年里,云计算的三种服务形式(IaaS、PaaS、SaaS)均已出现,云计算市场基本形成。

  2011-2020年是云计算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国云计算在这个十年里起步并快速发展,政企逐渐将应用服务向云上转移。2008年,国内首个云计算公司阿里云成立。自2010年阿里云攻克分布式操作系统“飞天”开始,国内云计算进入高速发展期:腾讯于2010年立项研究云计算,华为于2010年公布云计算战略,2012年Ucloud、青云、金山云成立……国内云计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2017年,20余家国内大型云计算厂商获得融资,总金额超过百亿元,中国云计算市场开始进入群雄逐鹿的竞争时代。云计算厂商的产品和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细化,从底层数据中心扩展到上层解决方案的全套服务架构。未来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将进一步深化,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需求驱动:降本增效是企业上云的内在驱动力。云计算的特性使其能大幅降低企业IT维护和使用成本: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企业无需自负数据中心管理成本;通用性使企业无需购买多余服务器及其扩容备件;按需付费可帮助企业灵活控制成本。

  从效率方面来看,企业通过采用云计算,一方面能解决企业内的信息孤岛问题,将应用基础设施与云平台融合,帮助企业形成模块化、封装化研发平台,降低企业信息化的重复开销,提升整体研发效能。另一方面,云计算平台能推动企业研运、开发、部署等流程标准化,提高交付效能。

  政策与环境驱动:数字化转型、能源革命以及人口老龄化是推动未来十年我国云计算发展的三个核心环境因素。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以交通强国、能源革命、数字化发展作为三大突破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要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其中,“上云”为“用数”和“赋智”积累经营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第一步。

  (2)能源革命方面,企业上云将有效减少碳排放。据IDC数据,到2024年,如果有60%的数据中心使用云计算,可减少超过1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3)此外,我国正在朝着深度老龄化社会快速迈进。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60周岁以上人口比例18.7%,根据《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预计到2050年该比例会达到30%。劳动力人口减少推动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

  未来,云边融合将进一步凸显边缘云价值,边缘计算将与AI、物联网、5G网络技术加强融合。边缘计算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硬件和软件设备提供商,中游的云服务商、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以及下游连接客户的智能应用及智能终端开发商。产业链整体与云计算产业链无异,大多来源于云计算已有市场参与者延伸。IDC预计,2019-2024年,中国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0%。

  产业链上游分为硬件设备提供商和软件提供商,其中硬件设备包括边缘服务器,边缘网关和其他边缘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包括边缘操作平台和边缘应用软件。产业链参与公司包括:华为、紫光股份、中兴通讯、浪潮信息。产业链中游主要参与者包括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和其他边缘计算服务商。目前,国内云服务商在边缘计算领域正在逐渐加大布局,如阿里云的物联网边缘计算PaaS产品、网宿科技的科技社区云平台等,为智能应用提供运行环境。电信运营商凭借丰富的网络管道及分布广泛的数据中心资源,在发展边缘计算上具有分布式资源优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