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 对话者 | 柯洲&厉玲
封图设计 | 泉十七 策划&责编 | 婷婷&智勇
第 2940 篇深度好文:5884 字 | 7 分钟阅读
2018年,消费零售业变革和洗牌加剧。风口过后,冷静下来思考,2019年如何回归零售本质,如何坚守行业本真,如何应对时代变化,重塑零售价值?
著名财经作家、自媒体人吴晓波说:
这场互联网零售融合的变革走到最后,未必是互联网从外围切入消灭了传统零售,或是传统零售使用新工具就地反击打退了互联网。最终行业边界将被击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些关乎零售本质核心的要素和规律。
零售最易出富人,但不到1%的人能做好。在吴晓波看来,最懂零售本质的人,还是那个中国零售业的元老级人物——厉玲。
厉玲说,零售业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商品卖给消费者。零售业也很复杂,需要你全神贯注。
因为厉玲在零售业的丰富经验,所以,经常会有人咨询,某个地方可以开百货店、可以开购物中心吗?
这样的提问在厉玲看来非常幼稚。她说,在零售里面一切都有可能,机会永远在,就看你怎么把握,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些在采访中不停地的追问,体现出厉玲对这些困扰很多准零售人问题的清晰思考。
“任何创业都是可以去尝试的。因为零售业就是这样,没有固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你想做什么都可以,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做,你怎么去做。”
零售是人人可做的生意,当然就会带来竞争性强的问题。就像公交车理论所指:
为了突围,很多企业争相打造爆款,也有些凭借爆款商品在创业之初大放异彩,并且成功获得融资。
但厉玲认为,爆款从来都不是零售,它更像是一场赌博,用一时的热闹去赌长期的销售。同时,由“爆款”引发的模仿,又让整个零售业千篇一律,让企业缺少自身独有的产品和竞争力。
“我不懂什么叫爆款,我也根本就不喜欢爆款。没有一个人敢说,我只做一款商品,就直接一爆而红。我经常劝身边关注爆款商品的同行,你要等3年或者5年,再去看看这些生产出爆款商品的企业是否依旧能够存活。”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遵循从青壮年到老年的自然法则,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经营者应该认清这一点,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做出和企业年龄相符的决策判断。
很多企业因为搞不清楚现在应该做的事,所以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打乱阵脚。还有很多企业一味想要出奇制胜,总希望以低成本获得爆发式增长,虽然获得了短时间的关注,但很快就会消失在公众视野。
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厉玲总结了五点建议:
1.要确认自己的确对零售有兴趣2.要具备经营能力,再开始创业3.需要具备勤奋、吃苦耐劳的特质4.要有耐心并且守住自身事业5.勇于不断作出调整
数据是一面能照出企业经营状况的镜子,也是指导我们做出判断和调整的重要参考。
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质上是由数据驱动的,不论是营业额、毛利、成本等规模指标,还是库存率、利润率、增长率、资金周转率等效率指标,最终都以数据的形式来体现。
厉玲常告诫身边一些处于管理层的朋友:
“数据从来都不应该是造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并且是由企业员工做出来的。我们敬畏数据,也就是敬畏全体员工的劳动成果。”
近年来“大数据”概念风靡,导致不少企业管理者只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数据,却总是忽略细节管理上的数据。
在谈及大数据时,厉玲犀利发问,足以让人看到她身上与生俱来的批判性思维:
厉玲发现,一些企业管理者喜欢泛泛而谈大数据,但对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将其作为逃避“小数据”的一种形式,对于管理中的各项数据,往往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对数据不再有敬畏之心,对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各项“小”数据不再有“求真”精神,正在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通病。
“每到双十一,阿里巴巴都宣布成交额达到什么天文数字,但是他们敢公布退货率吗?
成交额这个数据不重要,退货率才重要,才能反映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请问马云敢不敢在双十一的下一周公布数据,告诉我们有效销售是多少?”她如此喊话。
敢如此公然叫板如日中天的阿里巴巴和马云,厉玲这样的言行实在是直率得近乎大胆。
厉玲认为,想要使大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让小数据做到精确、完整、及时。那小数据应该如何分析利用,发挥价值?
单纯的数据并不等于有效的信息,要利用数据,还需要通过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数据才被赋予了生命力。
企业管理特别要重视比较,一个是同比,另一个比是和同行比。因为数据会受到行业规律、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和同行比就非常重要。
如果同行都是30%的上升,你只有20%上升,你就是差一些。同样的,如果同行都是30%下跌,你也只有20%下跌,你也是好企业。
厉玲特别强调,好的企业是上的时候比别人上得快,跌的时候比别人跌得慢。
从这个当中,厉玲就比出了一个信心,比出了一个方向。
敬畏数据,并且学会运用数据,不只是企业管理者对自我的要求,还应该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集体意识。
厉玲非常鼓励部门间的数据比较,实行内部PK制——当A部门长期居于销售额第一时,厉玲会鼓励具备竞争力的B部门进行业绩追赶,同时帮助B部门突破,并提醒A部门,指出它的弱项,希望它继续领先。
这些活生生的数据是有生命的。你不进行比较,慢慢你就会忽略它,而且这个数据对比时,你可以体会很多乐趣,也可以找到差距,从而确定之后的方向。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这样。
现在,人人喊着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了。
厉玲说,她感觉零售业将会“有一次洗牌”。因为行业不会没有,企业却可以死亡。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应该去反思总结,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10年前,线上零售平台强势崛起,2012年马云、王健林对赌“电商份额将占比50%”,而实际到2017年,电商平台在零售业中的销售占比仅达到13%~15%。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赋予传统行业的一项有效技术,但这项技术需要有一个承载的落地点,而这个落地点很多时候都是传统行业。
2016年年末,亚马逊在西雅图西北部一个灰暗工业园里,点亮了一幢大楼的灯光,那里后来成为亚马逊的线下食品杂货店,这标志着亚马逊迈出了进军食品杂货和日用品实体店的第一步;而在更早的2015年,阿里巴巴就宣布注资银泰百货,开启电商平台的“下线之旅”,此后更与苏宁进行战略合作,力图实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体系的目标。
毫无疑问,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推动了零售业的主动变革。
当有人说她和马云是零售业新旧之分的典型代表时,厉玲极力反驳,“淘汰的才被称为旧,零售行业每天都在变化,只有零售,没有新零售,创新一定是尊重过去的。”
厉玲解释说,只要是零售,永远都是人货场的重建。零售的变化如此之快,你每天都要琢磨和应对这种变化,怎么调整商品、怎么调整价格、怎么吸引消费者,这是零售商每日必做的功课,并不是新零售特有的,是所有零售都必须做的。
接着她反问道,“我一点也不认同‘新零售’这三个字。如果银泰百货它们是传统零售业,在行业里应该是被淘汰的,马云为什么还要买呢?如果是为了让它们变成新零售,怎么变成新零售呢?”
至于自己是否化身为指出皇帝没有穿新装的“小孩”,她倒不在意,对于自己的“大胆”,她一语带过,“我为什么说话,因为我不在其中了。我离开了一线,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厉玲眼中的零售业,是最愿意开放和拥抱新技术的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零售没有新旧之分,零售在不断的创新。
鬼谷子有句名言:“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意思就是世间万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而要审时度势,随时做出改变。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中国队的强大不是一天两天了,越是强者,就越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你的一举一动,你的习惯性打法和优势劣势都会在阳光下一览无遗,被对手拿来研究和攻克。
所以没有什么技术可以让你永远处于不败之地,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的碾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抱变化。
每个做零售的人,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你的对手永远不是同行,而是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是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企业要永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要致力于推出更符合当下消费需求的产品,以及提供更优质细腻的服务和强化自身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浪潮下,始终保持自身的发展。
厉玲还给了我们一种特别的观点:零售没有迭代,只有叠加。
她说:
当电视剧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在唱衰电影,觉得它一定会被电视逼进死胡同,从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现实却是,电影正在以另外一种姿态存活现代人的生活中,并且俨然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后来出现了电脑、智能手机,电视也没有被迭代掉。 传媒行业中,电影、电视、广播、纸媒、电子读物等多种形态并行的状况,或将成为未来电商与传统零售行业共同生存的一个参照。
零售的本质还是不变,大家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因为你面临着不同的消费者,所以就有不同的问题,但只要有消费者,不同业态就有存在的理由。做零售,挣钱才是硬道理。
生鲜超市再发达,农贸市场也还是存在且更加活跃;大餐厅像海绵一样吸引着食客,但路边小吃摊依然生机勃勃。
需求是一种自然规律。便利店的标杆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说,大多数的革新都是从极小而富有洞察的刚需而来,伟大的起点都是人性中渺小的温暖和坚强。
企业不能停止主动求变的步伐,持续创新和主动求变是任何一个行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当注意到在清华校园,老太太卖西瓜都用移动支付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赞赏中国在这方面很有远见。老太太通过移动支付为消费者提供便利,适应消费者的变化。我们需要的零售,就是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做出不断创新的零售。
采访的最后,厉玲非常感慨:“这就是零售业,一个真正人性化的行业。没有模式,没有框架。任何人,任何商品,任何地方都可以创新。只要敢于想象,你就有成功的可能,我爱零售。”
厉玲说像她这样一辈子做零售的人,如果不来讲零售,这个行业就要被带坏了。她觉得自己只是个普通消费者,但她喜欢观察,喜欢问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说我是为零售而生的,我挺骄傲的。”
现在的零售业非常急躁,所以这个行业的知识需求很大,尽管厉玲已经退出江湖十多年,但厉玲仍旧非常自信地告诉笔记侠:“就零售知识来讲,全中国几乎没有人超过我。”
厉玲谦虚地称自己不是布道者,做了一辈子的零售,她想找到合适的人和合适的平台,为大家讲一下关乎零售本质核心的要素和规律。唯有回到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高效连接人与优质新商业知识的笔记侠,愿意做这样一个合适的平台,更新企业和个人认知,帮助每个人成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