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今日头条的全国新写作大赛名单揭晓。获得主竞赛单元一等奖50万元签约大奖的是一位只有500多粉丝的“尾部流量”写手。
我简单看了获奖作品,文章内容真实而有张力,起码不是目前流行的惊悚标题和情绪爽文、口水鸡汤的标配。记得当初研究赛制和评审标准时,衡量标准之一就是“
表达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照,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力”,所以这样的文章能获奖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在这个宣称“流量即是王道”的年代,此类比赛与奖项的归属让大众看到优质原创内容的一线生机,也向我这样无数默默深耕内容创作的无名写手散发出一个信号:
这仍是写作最好的时代,倍觉鼓舞与振奋。
头条号我从今年7月份开始被头条号编辑说服邀请入驻了这个平台,作为母婴育儿领域的优质创作者开始同步更新我
微信公号上的内容,目前也只断断续续发了
30多条,不足1000粉丝。
其实刚开始收到头条邀请,我个人内心多少是有些抗拒的,因为一些过往的刻板印象多少觉得头条有些“low”。我如果不是为了要在上面做注册手续,手机上都不会下这个
app。
这样佛系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实头条号这个平台对文章内容质量和标题选取比
微信要求高很多。包括之后推出的一系列针对创作者的利好活动,也让我对其的运营环境和规则产生了兴趣,偶尔会研究一下。
比起在
微信公号上不怎么见得到水花的更新,头条号会针对优质原创内容颁发青云奖以及奖金,而这些文章正是我花费极大心力和热情去认真撰写的文字。有时虽在
微信上看不到直观的反馈和热度,却会被头条号的编辑们在每天几十万份更新稿件中手工拣选出来,加以肯定嘉奖。
在新媒体上做原创的写手们肯定都会明白,这对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我们是怎样一种莫大的鼓励。
其次的一些弹窗推荐,流量引荐等机制也多会把我的一些文章带到更多人的视野前,让人知晓坚持下去是会有一些惊喜,有一些意义的。想必此次新写作比赛的获奖者最大感慨也是如此。
当然有一些文章内容也会被平台吞掉,比如涉及医疗健康领域的话题等以不适合收录为由不得发表。在我起初疑惑愤慨之余,事后也深觉出此举的明智谨慎之处。
曾经和不同领域风格的博主朋友们聊起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特点,发现其不同调性和生存法则也决定了同一篇内容的不同命运。如果说
微信公号是一片红海、野蛮生长的斗兽场,那么一度觉得“有点low”的头条反而是个六合彩和内容创作者的写作小课堂,可以提供非常有趣的人间观察。
我十分痛恨标题党我喜欢此次头条新写作大赛获奖作品的另一个理由,是喜欢它的标题。
《姑姑的葬礼》,像《局外人》、《变形记》、《红楼梦》甚至《飘》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书名标题一般简洁平实,而不是充满了精心的雕琢感,只为是撩拨耸动人心、博取眼球
关注。
众所周知,现在新媒体文章的标题选取也是个大学问,只有一些特别有底气的大号才胆敢起一些清冷孤傲的标题。其他如咪蒙派无不是在此事上费尽心思揣摩读者心理和阅读场景,朋友圈里也多见各新媒体小编把自己的备选标题晒出来让大家投票,反复试探民意才敢放心发文。
别管文章内容如何,好的标题就是新媒体文章成功的一半,我也曾开玩笑说如果让我分享阅读量高的心得,就是起一个“欠揍”的题目,让人走过路过都忍不住进来喷的那种,
一定要让人看到就发出“我去”,“我靠”,激发继而欲罢不能要点进来看看的心态。头条上也出了一个标题规则,仔细一看发现,如果照着这个标准反向运作,分分钟就是新媒体写作课中大书特书的爆款标题。初试新媒体创作运营的我也略微窥见了这一条金线隔开的灰色地带。
在婚恋情感、母婴育儿这个垂直领域里想玩低俗秀下线更不是什么难事。比如我曾经差点就策划了一个
《“婆婆上了我的床”,有些人为什么这么没有界限感?》的话题内容,但是思前想后,还是觉得首先过不了自己这关,发自内心的不舒服,不想试探大家的认知和底线,玩这种文字游戏和心理战,最终作罢。
这标题也不是我原创的
在写之前的杭州失联少女的推文时,也被一些新媒体刻意放大无关细节,歪曲案件内容,污名化被害者及亲属的做法深恶痛绝,义愤填膺地和朋友探讨了半天,被做传统媒体的朋友评价说,我这是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前几天也同样因为类似的事情和一个
公号杠上了,有我朋友圈的人可能了解事件始末。
现在的人也是学得郭敬明一手的诡辩学。如果是整篇文章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我自认偏激狭隘没问题,但这是他们头条标题放大加粗要让读者看到的。再多说一点都上升到我要对原作者进行人身攻击的地步了。
然后避重就轻,不正面谈自己的新闻标题和新媒体操守问题,又把话题带到
关注患者健康的高大上境界上,颇有这几天江一燕假装得奖被众建筑专业人士质疑,随即呼吁
关注贫困儿童公益事业的调调,完全的混淆视听。
最后这条留言他们没放出来
其实我也完全可以策划出一篇
《“绝症女青年为老公留下二婚基金”,有些新媒体你们有事吗?》之类的文章,但想必又会被人诟病蹭流量不说,自己也无形中成为了自己口中最厌恶的人,拿别人的绝境作文章,遂作罢。
如今冷静想想,这篇文章的编辑说的也不无道理,每个人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部分。可能问题就出在他们不愧是“少女”,不大了解现如今我们很多已婚妇女对老公及婚姻的满意度是极其低的。别说得了癌症留二婚基金了,做鬼都恨不得拉上老公一起走。
所以最终我们的反应可能还是引导我等家庭妇女悲哀地认清了这样一条现实:我们并不爱我们的老公。遂觉得内心悲凉。
正如那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癌症是一场恶战,逼出人性格里最强大的部分。
那么新媒体写作和赖之生存的互联网环境也是一场鏖战,它直教人逼出心底中最深的恶。写作的功利心我私以为既然是公开写作,每一个新媒体创作者说不希望涨粉是不可能的,我也同样羡慕大V的影响力和流量,和随即而来的极大的想象空间。每日也曾无数次焦虑地刷新自己的文章看阅读量,盯着一个两个的粉丝增长数,把文章发到群里发红包让大家转发,但慢慢也陷入这种流量和企图心的捆绑,自觉十分卑微和可悲。
其实我的纠结不在于涨粉与否,
本质上是渴望得到更多的外界反馈与认可。是卡耐基所说的,人性的最本质的需求。
而且粉丝与流量往往也是我们博主去进行
商务合作谈判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和筹码。我因粉丝数量和社群数量被鄙视的同时也确实意识到,现如今缺乏商业价值的人是不配得到过多
关注和尊重的。
虽说网络上都在标榜多元化的观点、言论自由和个人意志表达,但归根结底还是对成功定义的极度窄化和商业化的至高膜拜。
据传现如今
微信涨粉的红利期早已过去,新媒体的狂潮也逐渐退去。随着一系列流量打假、零转换率的文章披露了目前的行业内幕,人们开始了对流量盲目追寻的反思与诘问。
前几天我也围观了一个号称
30万粉丝的
公号博主,据悉还出了几本书,是作协成员、中文系博士,满怀崇敬地随便打开一篇看看内容,直叫人不敢恭维。一向谨慎谦卑的我,第一次对作协、对中文系、对出版,对所谓流量、头部这件事觉得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虽说现在我也逐渐有了一些出版社的资源,努力运营接洽一下似乎也有出点书的可能性,但始终自觉水平不够,乏善可陈。心中回想着我很钦佩的一位作家前辈,鲍尔吉原野老师的一句话:
不要给出版界留废话。
是啊,讲真我自己都不太会花钱买自己写的书,除了我从女儿一出生就开始写的母亲的遗书,其他的那些发泄般的文字和心情都是不可回收品,就随着无数网络烟云滚滚而去吧。
我慢慢地也就释然了,学乖了,一些不合适的合作方也不会去轻易高攀。自身粉丝的量级和商业化案例不足以与人平起平坐,就不再自寻烦恼了,即使有好的产品也多是自己单纯分享安利而已。短期内不打算以此为生,希望仍可保留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由度。
我不再需要或寻求去给什么商家信心,我能做到给自己信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的社群就一个,人也不多,但来自天南海北,以学术文艺金融法律国际教育圈朋友为主,大家三观较合所以互动和内容质量特别高,我目前只想做一个小而精的事情,给大家高质量的信息和有价值的资讯。
花70块买1000的阅读量也不是不可以,但
我更看中的是我真实的阅读量带给我个人的成就感。
我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营销号,更不想单纯做资讯或者本地号,像于戈说,我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费尽心力跋山涉水而来。我在意文章质量,更愿意深耕内容创作,
加上全职带娃所以根本没空去做运营推广,这样的代价我也要承受得起。
有朋友说我的文章看起来很“高级”,“不接地气”,无形中就劝退了一批粉。每次我一写国际教育观点或者严肃文艺评论就掉粉,搞得我也痛苦反思自己是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现在想想我想吸引到的受众也确实是高知家长、文艺中年、有国际视野的人群和进步青年们,对育儿有想法,对自己有要求的一批人。掉粉也是不能给另外一部分人创造价值而已。不必介怀。
所以和
30万魂穿文霸总文的读者不同(无贬义你美你对),我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找到真正属于我的读者群,但好在我也并不着急,并享受与你们相遇前的这段旅程。
对写作的热爱每当我迷惑的时候,朋友都让我想想开始写作的“初心”。
其实只是出于对写作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记录而已。之所以能在没有很多反馈热度和粉丝的情况下还执着坚持到今天,还是出于这个最简单真实的理由。
有时候白天带孩子只有深夜才有空,再困再累也要爬起来精神抖擞地写。队友不解地说你不累吗?怎么比上班的人都拼?其实就像他能熬夜看NBA世界杯一样,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种休息,写作也是我的心流时间和禅定时刻。
每天写作的几小时是我内心最宁静而自由的时光
写作这件事情也伴随着我个人身份的转变:从所谓的光鲜亮丽的职场女性到无人问津灰头土脸的全职妈妈。
它不仅是我平凡生活和焦躁情绪的调剂品,也帮我重新拾得个人的社会价值感和意义感。
一次写邮件落款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一大堆title地址信息现在都被删得干干净净,只能留个电话和
微信号,最多证明自己是个有手机的人。
原来人除却先前的平台和资源,自己什么都不是。
更多的文章是在这样不见天日的自习室写的
后来想剥掉这些职位和头衔也好,也剥掉了随之而来的身份束缚,让我能写得更自由大胆,更肆意洒脱。
所以也和朋友开玩笑,别看现在我没有工作和固定收入,但再也不用在朋友圈里给人商业点赞,也不用谨小慎微畏首畏尾,活得写得都更理直气壮,
做全职妈妈这两年反而是内心最自由充沛,对自我最充满警醒觉知的几年。
这一切都和写作不无关系。
有时也会思考和调整写作方式,研究适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也曾经买过一些新媒体写作课,试图参加某妈妈的写作营,但看完他们的出品,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比起排版炫酷的商业推文和亢奋激昂的情绪爽文,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沉下心来安静写一些扎实工整、有回看价值的文字。不想有太多套路,太多心机。
最开始自己写剧评,写荐书,慢慢也有一些相关的公司找上门来推广合作,我也不断学习了很多新的领域知识,挑战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最近帮商家改文案,挖卖点,无意中也解锁了自己新媒体文案的技能,找到了很多曾经未知的可能。
从学着做一个媒介平台和母婴教育领域的KOL,发出自己的声音和态度观点开始,慢慢感受到了周围资源的聚拢,这些出于真情实感的分享记录也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
新媒体写作这种形式也是人类在网络时代的留痕,会给几乎足不出户的我赋予很多意想不到的能量。
而我也想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厘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许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会和大家告别。退出和解散自己的育儿群,停更,做点自己个人喜欢与孩子无关的事情。
在这以前我还是会通过这个平台与你们对话,并以头条号新媒体写作的标准不断要求和鞭策自己前进。
价值观: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向善向美
结构:紧扣主题,有逻辑
立意与信息量:立意明确,言之有物,展现出对某一领域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思辨力。不写无病呻吟和臆想性质的浅薄无营养文章。
文字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审美,有个性化风格。用词精准,文笔优美。
人文关怀:表达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照,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力。
创新:有创新精神,跳出套路,不写按照新媒体套路完成的流量导向文章
我无意也无能号召所有人都以此为准绳进行写作,但最后想向那些和我一样看重这些标准的创作者说,如果我们能
坚持写下去、无愧于心,那么每一个时代都是写作最好的时代。
END
作者简介:马背上的民族,研究型新手妈妈,旅英工作生活十余年,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Marketing&Strategy硕士专业。曾担任英国大学国际招生官,常年往返于中英两地。
后回国创业从事国际教育咨询工作。现定居广州,全职带娃兼职写稿,致力于亲子陪伴、绘本阅读、英语启蒙。日常分享育儿话题、教育观点和书籍影视剧等文艺评论。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头条号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3次青云奖获得者。广州天爱儿科家委会成员,公益组织“女童保护”志愿者。合作推广请添加微信:mayauk
马背上的女超人
一个学商科的文艺女中年
一个有点励志的家庭妇女
育儿心路|读书电影|生活旅行
良心原创
津口待渡笔做舟| 写在“马背上的女超人”公号4周年之际
奥斯卡影后梅姨出演的9.0分大女人群戏,告诉你那些爱撒谎的中年人后来怎么样了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本书带你走进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那不勒斯四部曲|好女孩走四方,坏女孩上天堂
春日书单|春眠不觉晓,读点什么好
姚晨新片:我们要独立的灵魂,也要盛放的情欲
带上风干牛肉去迁徙
我的接盘侠是老爸
《万事具备,只欠宝贝》
一篇疫苗事件引发的孕产日记
一个全职妈妈的2018年度扎心总结
白天科学带娃
晚上文艺当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