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文创新零售,靠什么能留住游客的心?
admin
2023-06-13 13:00:34
0

随着近几年文化、经济和科学的飞速发展,科技馆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硬件设施越好,观众的体验感越强。但大部分时候科技馆、博物馆只能通过“看”这一种方式来了解展品的信息。文创产业应运而生,而文创新零售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国内各博物馆文创新零售运营发展的差距较大,开展较为成功的馆有一个共同点,既不论在产品的创新性,还是在产品开发的理念、方式、销售模式上,都依据展馆自身特色,将传统与中规中矩的历史文化用现代人接受度较高的方式呈现。

科技馆发展文创新零售难题

科技馆常会缺乏发展文创产业的意识与远见,拘泥于陈旧的建馆理念与缓慢的体制改革,馆内除了在卖场能够看到零星几类“拿来主义”——换上科技馆吉祥物外壳的玩具以外,没有任何文创产业的踪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创人才匮乏,缺乏整合资源的能力

科技馆文创产业是一种新兴的边缘产业,新零售有传播文化与经营销售两个重心,因此文创设计人员既要有博物馆相关专业背景,又要懂经济和市场营销。



没有专门设立负责文创产业发展的部门,具备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的人才更是寥寥。缺乏既是文博内行,又懂创意开发的文创人员,因而在产品设计和创作上后续乏力,文化创意产品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2、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单一,不具市场规模

目前国内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部运营管理模式,博物馆自行开发设计、委托厂商加工生产;二是博物馆与企业联合开发,并委托生产;三是博物馆全权委托并将IP授权给合作企业设计并制作生产。



但往往馆外合作企业设计人员完全不熟悉展馆展厅,对展品的内涵把握不准,对展览和展品的更新也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并且不能挖掘出产品的文化教育理念,而是最先关注市场,所以就会出现设计出的文创产品与展馆脱节的现象,观众不认同自然不会有市场。

3、相关政策滞后,制约产业发展

科技馆属于非营利、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财政拨款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也没有专门用于发展文创产品的经费,又没有社会资本的注入等相应政策和措施,科技馆文创工作在资金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另外,公益性博物馆文创收入必须取之于博物馆、用之于博物馆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收入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展馆甚至会因为经营不善出现“入不敷出”的囧境。

粘住客流 借“数字”风口

“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支付宝、网银、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扩大了文化消费的范围。

对于观众流量不具稳定性的科技馆来说,利用互联网用户的庞大基数,可以打破单一的销售模式,有效弥补观众不足、文创产品线下销量低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内外博物馆都开发了官方APP或者淘宝旗舰店,通过移动终端,观众不但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展馆丰富的珍贵馆藏,全方位了解展馆的文创产品,还可实现导览、订票等自助功能,甚至实现与社交软件的无缝对接,大大拉近了观众与展馆的距离,网购平台则方便了无法到现场参观和购买文创产品的观众。

科技馆文创销售业绩,可以直观体现在网购平台范围与粉丝人气。故宫博物馆文创新零售就get到优秀的KPI。



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深厚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一大批忠实观众,另一方面敢于尝试新事物,善于运用轻松诙谐的格调探索宣传,与自身威严肃穆的形象形成反萌差,让更多的年轻观众愿意主动购买文创产品。

丰富产品形式

在创意上下功夫,开创新思路,丰富产品的种类与形式,是各博物馆发展文创产业的必经之路。

苏州博物馆利用“文征明大展”的契机,创造性地开发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成为苏博文创的一个成功典型。



购买者可以在亲手栽种的过程中体验几百年前文征明与王献臣的莫逆之交;再如以“镇馆之宝”秘色瓷碗为原型,设计出了可以“吃”的文创产品——国宝味道之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首次将文创产品扩展到食品领域。

在南京博物院民国馆内,所有展品和出售的商品都保证是浓浓的民国风,观众可以在“古老”的店铺内购买到民国时期原包装、原品牌、原品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恍惚间有穿越回民国之感,也不失为一种令人心动的文创。



结语

“将文化资源半外包出去,让观众走进来”:与强手联合,这对于提升产品创意、丰富产品类型和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保留自身展馆的专业与特色,另一方面在企业背景下多元化的宣传与销售渠道也会提高产品的销量,扩大展馆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展馆与企业、家庭及学校之间合作等模式,实行“合纵连横”,全方位推进文化产品的研发,将文创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