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新零售
admin
2023-06-12 14:41:12
0次
这段时间马老师有点苦,先是蚂蚁金融的禁止上市,后又湖畔大学的限制招生并改名。
纵观阿里的崛起及发展,其实都是船到桥头的感觉,只是船大了,桥窄了。
马老师开始真的很不顺,和所有创业者一毛一样,很能理解他的当时处境。
人生有时就是要靠机遇巧合,时代造就英雄。
互联网的开端是一个爆发性的事物崛起年代,就如所说的风口,而事物匹配原则造就了马老师的服务小企业的想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小企业),因为当时阿里也不大,这个逻辑完全可以理解,然后2B的市场依旧不温不火,马老师搞了个特种兵,秘密出动,搞2C平台(淘宝),这个事情连2B团队都不知情 ,差点把友军当对手,淘宝搞了很火了,开始分家,把高端的企业类客户分配到天猫上,天猫又火了,淘宝也不差,然后再细分化开了闲鱼,把所有个人闲置货卖价分配到了移动端平台闲鱼上,这个布局很完美,但是淘宝是个很杂的板块,闲鱼更是鱼龙混杂,很多仿品都在这里出现,或者低价竞争者在这里抛货,要查也很难,因为只看见是个体卖价的信息,这样马老师被美国著名杂志介绍为建立在赝品上的企业家(大致这个意思)。
但是这个2C的策略是正确的,中国市场太大了,沉下去的市场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小企业大部分都是做中低端商品来吸引2-3线城市这样的巨大购买力,所以这个模式必须成功。
低价值,高频率消费模式一直是很多平台的运营法宝,只是模式不同,针对人群不同。
做大了的阿里就有点草率了,内部体系管理也出了腐败问题,虽然后面马老师做了肃清,但是层层叠叠的换人,不免会混进几条杂鱼,然后变成一个染缸。
马老师的内心是江湖气质的,他搞的论剑,湖畔,都体现出这个特质,他在公司内部做管理的那些时间带了大宝剑满屋子的逛也是性格使然,比较佩服这样的管理层老板。
在商言商是古今名言,企业做大了,市场匹配也同样要转变,小企业已经不再是阿里的合作目标,更多的是大品牌的合作框架,在平台类别选择上,开始了邀请制,就等于不是你想上就可以上的,你申请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你在其他领域做出样子了,小二会主动来找你。
那样就代表小企业,小品牌要上天猫就基本黄了,所谓邀请制就是个坎,这个和线下百货体系的招商制度如出一辙。
所谓商大欺客,客大欺商的道理在阿里系一样沿用着,也就是基本市场糟粕规则没有什么原则上的改变。
最开始我是感觉阿里的线上合作模式是很特别且友好的,而现在的模式完全是冰冷的,如同线下商场卖场招商无异,小品牌被拒绝,理由是品类饱和(线下叫场地限制)。
但是大品牌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从来就是欢迎入住。
所以此一时彼一时,小企业小品牌的生存依旧是困难的。
线上饱和了,生意的确也一样不好做,不花钱做活动买流量做宣传,一样死翘翘,因为市场再大也是存量体,而平台扩张是增量体,兑薄市场就会导致品牌运营的困难,消费者被分散了呗。
而细分化市场及精准推送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代价是有品牌定位思路及花钱砸推广。
线上拥挤了,最后还是要回到线下及社区,所以线上落地的销售就是O2O模式,然后再搞精准营销的社群模式,这样新零售就出现了,比较有效的是盒马生鲜,因为涉及日常民生,价格又占优势,发展的风生水起,现在有搞X会员店,向山姆和Costco系统致敬,按我的理解,盒马以后发展趋势就是大卖场模式被同化发展。
很多企业开始跟着马老师搞新零售,比如那些无人便利店,好像已经看不见了哈,便利蜂是比较出众的一个,但是整个感觉好像依旧是传统模式,只是里面增加了更多的品相,减少了收银台改为扫码付款,所以新零售要脱颖而出也是不容易,太超前很难接受,货品无差异化也没有市场竞争力,最后还是向市场妥协回归现实。
这段时间很多平台上都有人在骂马老师,黑马老师,有点群起的感觉,其实我还是感觉阿里的发展路线是惯性的,企业做大了,合作的策略及伙伴就会改变,对应的等量关系也会调整,团队的管理会更复杂,大企业综合征也一定会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就一定有恩怨,所以一切都是因果。。。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底气,不管线上如何发达,最终落地还是线下,而实体经济是一个生活圈消费的基础,也是连带市场运作的基本模式,一家人周末出去逛街,购物,看电影,吃饭,坐车,一系列的消费行为带动了各类的营生,商场,品牌,餐饮,饮品,影视,服务,车辆等都会良好的运营起来,并得到相应的生意额,犹如生意生态圈一样一环扣一环。
目前疫情期间线上生活的确有效帮助隔离病毒传播,而后疫情时代,我们还是要回归本质,在使用新零售模式同时,请落地享受更多的实体经济,因为等我们老了,回忆自己的境遇,不会只是一部手机的那个屏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