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京东苏宁们赛跑“刷新”体验
admin
2023-06-12 06:21:11
0
疫情来临,如何让人们放心安全消费,降低购物时感染病毒的几率,并确保日常消费品尤其是生鲜供应,是零售业品牌面临的新考验。




减少病毒传播,最直接的手段是避免人与人的接触。其实,早在疫情暴发之前很多零售业品牌就已经有所尝试,如推出到家业务、社区便利店、生鲜业务、无接触配送、无接触购物等。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为今后的品牌发展创造新机会。



到家业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受疫情影响,更多人选择宅在家里不出门,日常采购全部网上进行,这就为到家业务创造了极大的增长空间。数据显示,苏宁易购主站流量在春节期间同比增长超过50%,线上的苏宁超市业务呈现翻倍增长态势。春节期间,苏宁到家业务发展迅猛,相关业务规模同比增长近4倍。








到家业务在降低病毒传播几率方面存在优势,但又对配送服务提出挑战。春节期间很多第三方快递公司运输效率难以保障。此时自营物流的价值凸显出来。特别是京东和苏宁,两者均在疫情期间保持自营物流送货,无特殊情况,商品最迟次日即可送达。




还有比自营物流更快的。在一二线城市,围绕家乐福和苏宁小店,苏宁的“1小时场景生活圈”服务可以满足门店三公里范围内用户的“1小时到货”需求,大大减少了消费者的收货等待时间。








苏宁小店是苏宁专门针对社区下沉市场推出的互联网门店,和其它便利店不同,用户可以就近到店消费,也可以选择通过苏宁小店App下单,享受1小时内送达服务。




随着2019年苏宁收购家乐福,家乐福也加入到了苏宁“1小时场景生活圈”阵营,在弥补苏宁快消短板的同时,大幅提升苏宁到家业务的能力。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家乐福的到家订单增长300%,蔬菜订单量同比增长600%。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到家业务巨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日常消费品的快速送达能力,必将是未来品牌发展的重点。一场疫情,同时也是一场大演练,把“到家服务”这项能力练好了,为品牌注入更多活力。



生鲜品类或成电商巨头必争之地





疫情来临,其它购物需求都可以放缓,唯独吃饭不能缓,生鲜成为重要的生活物资。




以往去大型超市采购,通常是一堆人圈在一起挑,你摸摸这棵,他选选那棵,存在较高的病毒传播风险;疫情期间,为避免病毒传播,很多生鲜集散地、大型菜市场都已歇业。








想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又要尽量避免病毒传播,各零售品牌下足了功夫,最终两套方案脱颖而出。




一是生鲜进社区。把生鲜运进社区,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近便利店采购,几分钟或更快即可完成交易。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疫情期间线上买菜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在家动动手指,就可以通过手机完成。




现实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相关数据显示,每日优鲜平均每天向全国十余个城市供应 300 多吨蔬菜,黄瓜、土豆、番茄等高频选购品类供应基本充足。同时,车厘子、草莓、赣南橙等水果品类均已恢复上架,平台每天可保障至少 500 万份果蔬、肉蛋供应;永辉超市方面, 2020年1月,永辉超市商品总销售额超过125亿元,销售额和商品销售件数,均实现大号双位数同比增长;盒马鲜生同样生意火爆。尤其是线上订单量大增,甚至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








在生鲜电商领域,已经有很多选手展开激烈竞争。2019年吉及鲜、妙生活、呆萝卜等中小生鲜平台因资金和盲目扩张问题而频频出状况;另一方面阿里、苏宁、腾讯等巨头蓄势待发。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频消费产品,生鲜零售领域将成为电商巨头们的必争之地。



不接触配送、不接触购物广泛应用





就在京东物流不间断的将抗疫物资运抵武汉的同时,有媒体将镜头对准了京东物流的智能分拣中心,该中心位于武汉亚洲一号智能园区,这里不仅配备了天狼仓、地狼仓、分拣AGV机器人。67万、76万、82万、100万……这组数字是疫情暴发后,京东物流智能仓不断攀升的日分拣包裹量。





▲京东物流智能分拣中心




除机器人分拣外,人们更多的购物行为是在实体店直接发生的,如何在实体店消费环节中尽量避免人人接触,是摆在零售业面前的另一道难题。





▲苏宁无人店SUNING BIU




无人店的问世,杜绝了这一可能。以苏宁无人店SUNING BIU为例,苏宁在无人店领域没有大肆扩张,反而在不断打磨、改进。苏宁的第四代无人店采用“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消费者可以扫码或刷脸进入,,想买什么“即拿即走”,同时支持单人单账户、多人单账户等支付方式,并可实现24小时购物,最快1秒完成购物,大大减少了病毒传播机会。这种模式如果能在疫情中获得消费者认同,将有机会迎来一次高速发展。




小编观点




疫情确实会对人们生活、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不过既然它来了,就必须勇于面对。




机会总是在危机中诞生,淘宝等一大批互联网品牌就是在2003年的SARS期间快速成长起来的。2020年,我们更有理由、有自信继续在逆境中开拓进取。




现实中已经有很多行业在应对变化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有了更进一步贴近大众的机会。钉钉、苏宁豆芽等一系列在线办公软件品牌向公众免费开放。一场疫情,让这些产品被更多人所知。




必须指出,在疫情延续的当下,很多产品凭借这一特殊机缘走近大众用户,但一切只是开始。疫情迟早会过去,能不能真正提升社会效率,解决用户痛点,让用户愿意继续用下去,才是一个产品、一个品牌生存发展的根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