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年,新零售定义重新洗牌,前路逐渐清晰
admin
2023-06-11 22:40:31
0次
交流新零售动态,请关注中新零售!
这两年有一个概念特别火,那就是新零售。
可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无人超市等于新零售吗?盒马鲜生是新零售吗?天猫小店是新零售吗?京东的无界零售是新零售吗?新零售的标准是什么?
追本溯源。
要理解新零售的概念,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零售”。
自提出“新零售”以来,围绕着这三个字,阿里巴巴集团做重大组织结构调整4次,通过收购、控股、入股等方式涉及零售行业相关企业数十家。
与此同时,腾讯也自然不能冷眼旁观,联合京东发起一场无界零售的反击战:而依赖强势渠道战略起家的线下零售巨头苏宁,继新零售和无界零售后提出了智慧零售,大有后来居上、喧宾夺主的气势
2016年到2019年,这确实是零售行业风起云涌的三年,在互联网的赋能下,传统零售既被攻城略地,也焕发出新的生机。新零售也不断被三家零售巨头重新定义,也被三位商业巨人重新定义。今天当我们翻开新零售的三年成绩单,又能得到哪些新启示?
— 1 —
什么是零售?
你沿街开了一家服装店,这叫零售;你在小区门口开了一个超市,也叫零售;甚至,如果你是一个扛着磨刀器具在路上吆喝的老大爷,也是零售。
通俗地说,零售就是我们怎么让货、产品和用户之间产生关系,如何把产品卖给用户,或者反过来说,如何去为用户找到产品。
比如,苏宁把海尔的冰箱卖给你,反过来也可以说,苏宁是帮助需要买个冰箱的你,找到了合适的海尔冰箱。
如果用阿里的理论来给零售下一个定义,其实就是把“货”与“人”之间用一个叫作“场”的东西连接在一起。
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呼叫中心,甚至是你去拜访的陌生客户等。
所有能把人、用户和产品连接在一起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零售。
按照这样的逻辑和角度,进一步拆分“零售”,不断地追究本质,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叫零售,进而知道什么叫作“新零售”。
下面,我将从“场”、“人”、“货”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零售。
— 2 —
从“场”的角度来看新零售
既然零售是把“货”与“人”之间用一个叫作“场”的东西连接在一起,那么,“场”到底是如何在用户和场景之间不断发生连接和交互的呢?
我认为,让用户和产品之间发生连接的有三样东西,即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那么,什么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我们先通过下面的例子简单理解一下。
最简单的我们去商场买件衣服。
我打量一件衣服,左看,右看,看看材质、价格,比比大小,觉得不错,还可以试一下。
这些其实是什么?这些其实是信息流。就是我了解这件商品的信息。
然后我刷卡买单。这是资金流。
刷卡之后,柜台员工装好袋,递到我手上,我就拎走了。这是物流。
任何零售行为,连接用户和产品之间的无外乎三件事——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
但你平时肯定把这样一次购物当成一次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它分割成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来看。
这样的逻辑运行了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一直没有试图分割开过。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到来,它们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新零售”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零售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基础要素,导致零售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新零售”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永远会有更新的东西出现。
拥抱新零售,就要把线上的高效率和线下的体验性结合起来,让消费者在享受高效率的同时回归体验性。
线上的资金流有一个显著的特性——便捷性。
付款这件事在如今变得极其简单,我们可以随时拿出手机付钱,在马路边买一个红薯都可以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
在过去,如果我们在地铁里想买一瓶可乐,就要找自动售货机,塞进一张 5 块钱的纸币。
而如今你看到的自动售货机,全部变成扫二维码付款。
但在资金流这件事情上,人们在线上完成的基本都是小额支付,大部分人是不敢在线上进行大额支付的。
因为线上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搭建,但这在线下却是没有问题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宗商品、大额交易更适合在线下完成。
— —
在传统零售交易中,物流是一个从来没有被思考过的问题。过去,我们在线下买东西都是“人找货”。
你去商场买一个东西,是人在移动,从而接近货物。
这就是传统物流的逻辑。
这种逻辑演变到今天,在如今的电商时代,你可以在家里买到全球任何地方的货品,已经变成“货找人”。
当物流演变成“货找人”后,全世界的货都会奔向你,价格也会拉平。
电商在物流上出现了巨大的优势——跨度性,你可以买到全球的商品。
但是,电商在物流上面也有一个巨大的弱点——损失了即得性,这也是线下零售的一个巨大优势。
虽然有一些商品的即得性,我们可能不在乎。比如,你想去买衣服,今天拿到和三天之后拿到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有些东西的即得性很重要。比如你在家里做饭时,突然发现没有盐了,这时你就会在乎盐的即得性。
那么,什么地方对你的即得性帮助最大呢?就是距离你家 1公里的社区便利店。
如今有一个现象挺有意思的:超市越来越难做,但便利店却发展势头正猛。
为什么?
这正是因为便利店提供了即得性。
“货找人”一定会损失即得性。
电商在突飞猛进了几年后,如今发展开始趋缓。2015 年,中国电商消费总额加在一起,只占中国消费品零售业总额的 10%,某些特殊品类大约在 20% 左右。
在很多人认为电商已经统治全世界时,事实上电商只占中国消费品零售业总额的 10%~20%。剩下的 80%~90% 的交易依然发生在线下。
为何如此?
这是因为线下零售捍卫了三个重要的特性:体验性、可信性和即得性。
基于线下这三个特性,新零售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线上的高效性、便捷性和线下的即得性融合。
那么,到底什么是新零售?
新零售就是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效率。
当你把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寸,你就是在做新零售。
— 3 —
从“人”的角度来看新零售
从“人”的角度来看,“新”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新零售。
在习惯于线下小卖部的时代,我们认为大超市就是新零售;
在互联网时代,经营超市的人可能认为电商就代表新零售;
站在电商的角度来看,线上线下融合,更高效率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才是新零售。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人”的角度来看新零售。
用电商的语言对零售做一个切割,就如下面的公式:
我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公式里的四个概念。
比如,你开了一个服装店,有多少人会路过你的店铺,用互联网语言解释叫“流量”,用线下语言解释叫作“人流”。
你当然希望在流量多的地方开店,但流量多的地方租金肯定会很高,这就是“流量成本”。
每获得一个潜在进店的人都要付出成本,你付的租金就相当于流量成本。
如果每路过 100 个人里有 30 个人在你的店里购买东西,这用互联网语言解释叫“转化率”,用线下语言解释叫作“成交率”,其本质是一样的。
如何提高成交率呢?
在线下,过去的零售商是通过恰当的摆放、店铺的装修、店名的指引、打折促销等来提高成交率的。
当你通过一些活动使消费者购买了你的商品后觉得很好,过几天他又来了,这时你就获得了消费者的“复购率”。
而“客单价”则是消费者在买这个商品时,随带着买了别的商品。
从“人”的角度来说,零售无外乎这四件事情: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和复购率。
万变不离其宗。
所谓新零售就是要分别提高这四个参数。
所谓新零售,从人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口碑经济提高流量、利用社群经济提高转化率、利用大数据提高客单价、利用会员经济提高复购率。
— 4 —
从“货”的角度来看新零售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消费者需求一旦产生,怎么能用最快的速度接触到货?
关于“货”的逻辑,我想有必要帮助大家从底层上做一个完整的梳理。
“货”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经历了以下 6 个过程:
回归到原点,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本质上是一场流量之争,无论是电商还是传统零售,谁能抢夺更多的流量,谁自然就赢了。过去20年,中国电商蓬勃发展,抢走了线下很多流量,也成就了很多个超级电商平台。当然,阿里巴巴是最大的受益者,从哪方面来看,都是第一,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骂马云的也是最多的。
不过,到了2016年,互联网红利逐渐消失,各电商平台增长开始放缓。马云意识到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电商运营模式,那流量可能会枯竭,增长出现停滞,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所以,马云想到抢对手的流量,这个对手是谁呢?不是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对手,而是线下渠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电商不是已经抢了线下流量吗?实际上,电商出现增长放缓的原因是有些线下流量抢不到。具体我们来分析一下,天猫最大的两个品类是服饰和美妆,服装包括男装和女装,衣服,鞋子,帽子,包包等等,2019年双11大促中,有15个品牌销售额破10亿,服饰有4个,分别为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南极人;美妆也有4个,分别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兰蔻、玉兰油。这两大品类都是超级大市场,这些年线下服装店应该是生意最难做的一个行业,班尼路、达芙妮,一个又一个倒下,关店的更是数不胜数。
再看京东,最大的品类是家电和3C数码产品,一二线城市的线下手机店非常冷清,生意其实很不好做。当然,更惨的是全国各地的电脑城和数码城,基本上倒了很多,没倒闭的也在艰难为生。至于家电,线下基本也就剩下国美和苏宁两家,其他的小店很难生存了。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大的品类,这两个电商平台涵盖了所有的品类,只不过有些做得并不大,现在在线上基本什么都可以买到。那其实还有一些是以线下为主的品类,电商平台无法撼动,才会让马云想走到线下来抢流量。
在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新零售体系。马云说传统电商将死,新零售将崛起。什么是新零售?宗庆后说是扯淡,就是新瓶装旧酒,一个概念而已。
自从提出新零售概念后,这三年里,阿里确实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大举布局线下市场。通过自建品牌和收购两种方式,来抢占线下流量。围绕服装、日用百货、生鲜、餐饮、家居五个万亿级市场展开攻守战。
仔细分析这个5个行业,服装新零售基本动静不大,消费者还是在线上购买为主,或者直接去线下购买,并不会线上下单,线下提货,这种方式少之又少。这个版块的新零售暂时没看到什么效果。
日用百货版块,这是阿里积极进军的行业,先后收购或者投资了大润发、联华超市、新华都、三江购物、银泰商业等等。目前,主要是改造大润发为主,通过阿里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让大润发的效率更高,消费者分析更精准等等,从而提升业绩,但目前来看并没有很出彩。
生鲜版块,收购了易果生鲜,自创了盒马品牌,目前主推的盒马品牌,在全国开出了200多家门店,发展得如火如荼,抓住了中产阶级的消费需求,是阿里新零售最成功的版块。
家居版块,投资了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也就是家居连锁行业的老大和老二。至于餐饮,其实就是饿了么。
这5个版块,服装没什么动静,餐饮的饿了么其实就是外卖,根本不算什么新零售。那还有日用百货、生鲜、家居三个。这三个行业是线下依旧占据主要的版块,电商撼动不了,消费者虽然不逛街,但是逛超市和菜市场还是经常去的,至于家居,国人还是喜欢到线下去购买。
因此,所谓的“新零售”,就是一些线下流量,电商实在无法抢夺,就自己来做了。宗庆后说新零售玩概念,其实一点没错。阿里巴巴想要持续保持增长,线上红利消失,竞争惨烈。那就到线下来,做线下实体,盒马抢了菜市场的生意,投资这么多超市百货,最终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线下零售企业。
电商发展20年,到2018年线上零售额才9万亿,占社会零售额的23.6%,线下依旧是最大的零售市场。阿里巴巴已经是线下最大零售企业,如今再进军线下,其野心昭然若揭。
为什么新零售都是阿里、京东、腾讯、苏宁在主导?而不是线下零售企业,核心在于它们是在向线下抢流量。所以,新零售的未来就是一些拥有资金、流量、技术的互联网企业逐渐主导线下市场,优胜劣汰。马云很早之前说,未来实体店将倒一半,确实是做到了。如今又亲自往线下发展,不知道另一半的实体店会发展怎么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