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那么久新零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新零售呢?
admin
2023-06-10 20:21:48
0次
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应该敬畏,我们也可以用颠覆性的逻辑或创新的思维去做。但无论如何,一些基本的东西仍然需要回归如今,谈论“新零售”的大多数人都在谈论“新”,很少有人想到“零售”。
既然“新零售”前面是“新”,后面是“零售”,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零售业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与昨天相比,我们今天的“新”零售店在哪里?
从原始经济的易货贸易到小商店和小资本经营,再到后来的百货公司和连锁店。零售业在市场中发展了近百年,真正的零售业是从百货公司起步的。
众所周知,当时商品生产开始工业化。工业化以后,零售业出现了跨区域的流通在解决了商品的整合和配置问题之后,真正的零售业开始兴起之后,超市通过信息革命解决了效率问题,然后到了今天零售业没有门店的情况下,“新零售”应运而生。
纵观零售业演进史上的种种变化,零售业演进的逻辑并未从根本上突破“商品、市场、人”三大核心要素。商品生产需要量产来解决流通问题,所以零售的源头和重点是商品。
我们需要把货物整理好,在一个地方出售。于是商品的批量生产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大,于是就出现了“市场”的变化。从一开始是百货商店零售,到后品类商店。国美、苏宁、沃尔玛,以及如今炙手可热的便利店,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实都是“领域”的变化。
中国老零售业的核心是商品的整合与配送以及市场中人流的位置。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优秀的零售企业,如国美、苏宁、美邦等大型超市。他们以团购商品为经营核心,从不以消费品收藏为经营核心。
旧零售业的重心不是“人”,而现在第五轮零售变革正是由“人”引起的。
诚然,零售业经历了五次大的变革和发展,现在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到第五次转型我认为这种转变有两个关键点:
一。零售业前四次变化都很明确,界限明确。但现在已经很模糊了,包括马云定义“新零售”时,他的关键词也是线上线下的整合,也就是第四次和第五次整合之间的零售业转型成果。
2.第二点是数据资产。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自从进入IT时代以来,我们一直拥有数据资产今天的变化带来了它,主要是焦点和方向的变化。过去,大数据可能更多的是关于企业的整合和分布,但现在可能更多的是关于客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流量的整合。
网络公司的内在优势是抓住“人”和“用户”,而“货”和“市场”却变得薄弱。因此,网络企业要大力发展线下,最大限度地整合线下“商品”和“市场”资源,完成企业的全面规模扩张。这就是为什么“新零售”是一个从线上到线下的挑战换言之,网络公司想打着旗号来制造一个概念。
每个时代对“商品、市场、人”三个因素的关注和关注是不同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零售业的重心仍然放在“商品”和“市场”上,而消费者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共鸣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这就不是“新零售”。
同样,如果在客户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数据资源和运营计划,但是“商品”和“领域”这两个元素没有包含在开发计划中,这就不是一个新的零售。
为什么要提到日本的第三消费时代?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当今零售业的角度,日本都是对中国最具借鉴意义的国家。
一方面,日本的多元化业务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日本和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日本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消费时期第一个是面向国家,最典型的特点是百货公司的兴起第二个消费时代是以家庭为导向的,日本家电自由品牌如索尼、松下、夏普等公司的崛起,包括汽车业的崛起,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第三个消费时代是个人导向的。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品牌相关的行业开始大幅度发展,如便利店的发展开始超过百货公司。这是日本消费结构的总体演变。
战后我们做了什么?为了建设新中国,实现大跃进,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消费一直是由国家引导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刚刚步入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消费时代。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实际上是日本第三次消费时代的进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激活的是个人消费。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认为日本真正的“新零售”革命实际上发生在30多年前,也就是从1980年到1990年。他们的时间和我们的很相似。
例如,日本的一些大品牌在第三个时代走到了一起比如现在整个零售业都在讨论的便利店,日本1969年就有了第一家便利店,1974年从美国引进了7-11;东京1976年诞生;无印良品1980年诞生。
所以今天,中国许多新的零售业态和组织已经在日本经营了20年。而且,我们还处于话题讨论和操作测试的初级阶段。
消费从何而来一个核心是“人”,所以我们的“新零售”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人”。
第三消费时代,日本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消费结构从小到大迅速下降,消费增长率由10%左右提高到4.2%左右。
到目前为止,日本的老龄化率为26%但在我最近读到的一份报告中,中国仍然是零售业增长最快的国家,零售业增长率为10%为什么?
虽然我国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达到16%,但人口基数和消费基数都很高,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市场掩盖了许多问题。这种消费结构的失调,实际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接受和调整。
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已成为我国消费中的一大问题。在2016年的中国、1995年的日本和2006年的韩国,在消费水平与经济形势和经济转折点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中国人口的比重和结构根本无法与日韩相比。
我们的人口基数是他们的十倍,推动零售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我在2010年为“欢乐鸟”服务时进行了一次讨论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迅速消失,中国过去的零售额长期以来都是由人口红利推动的。
当时,印度的人口结构与今天的印度非常相似。没有必要在技术上做出重大改变。把品牌锁定在主流消费领域,消费者肯定会赚钱。经济和消费都是积极的。像印度这样的事情在我国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
真正的人口变化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消费市场确实出现了分化。到2020年,我们可以看到,一批老年人已经扎堆起来,形成了足够大的消费市场。
相对而言,年轻人的商业运营模式在这一消费群体中不会起到明显的作用我们的业务甚至社会服务开始锁定老年人市场以前,零售业的重心是主流,而现在非主流已经成为主流,这迫使零售业有了新的变化。
在这种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我认为消费细分是“新零售”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我之所以不使用消费“分层”、“降级”、“升级”等概念,是因为这些消费概念在今天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从大众经济发展到重点经济,甚至以后再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互联网中的少数人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公众,这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这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出现了,我们可以在未来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做事。
未来“新零售”的四个转变
“新零售”的核心是线上线下界面的加速演进如前所述,“货、码、人”问题实际上是后台的效率问题,是前台的经验问题前台是为我们的用户和消费者服务的。而后台主要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资源整合分配。
对所有企业来说,“新零售”的转型都是要素的叠加就像便利店前台或便利店一样,但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日本的7-11,其后台的变化就不可能和日本人一样,现在的盈利水平也不可能和日本人一样。
另一个例子是京东的刘强东,他也关注背景的变化。他表示,自己不追求利润,因为如果他降低物流一分的成本,对于京东来说,如果后台的物资供应链是1000亿,一分就是节省10亿左右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利润。
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降低并不是降低后台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而是相反。从各个方面提高后台供应链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资金投入比例,可以达到节约成本、实现产业利润的目的。
在“新零售”时代,我们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什么做了这个选择题,每个公司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新零售”将何去何从?换言之,未来“新零售”的地位会变成什么样?
首先是商业形态的演进和升级。名牌产品和创新产品是今天讨论的“新零售”企业的典型例子其在日本的对应企业是日本百元店大创。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创平在中国做了百元店生意,因为我们的经济和我们之前的日本一样,将陷入萧条和萎缩的状态,消费者也进入了一个特别疲倦的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这种百元店的经营形式,著名的、创意的、优秀的产品都以新的形式冲出了市场。
二是业务逻辑的转变。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消费市场其实很大例如,194年在美国有药店,196年在日本有药店。中国的药店刚刚开业。日本的药店在这几十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四次变化,所以现在你可以看到像松本刚明这样的制药品牌。
它代表什么?它代表了药房日用品的物质部分的日常必需品。这种产品组合与超市产品的组合逻辑完全不一致,这实际上是商业逻辑变化的背后。
三是品牌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观点。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品牌研究,在市场上强化了品牌的概念。但今天我想谈谈基本的设计。目前底层设计的位置是什么?
可以说,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失去了与其他人竞争的能力,甚至连票都没有了。
因此,我们过去称之为零售集合店,未来将逐步过渡到Spa模式无论是无印良品还是优衣库,都是SPA模式,即品牌专业零售商的商业模式。未来,“新零售”的发展也将从专卖店的产生开始,逐步过渡到SPA模式,这是零售业非常重要的一次飞跃。
四是更加注重经验。作为一个品牌,作为一个“新零售”公司,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外在逻辑表达,在本质上,还是为客户服务,所以客户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像现在的日本提案销售和零售业,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活生生的提案公司。在过去,零售业没有提出建议,比如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什么他们现在被电子商务淹没他们的商业模式是积累商品,让顾客选择他们需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想在线下零售业生存,我们必须有一些商品和一些人提供服务。但并不是说线下零售业应该从无到有地为客户提供无限的服务。
我认为这是一种核心业务形式,也是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模式当然,也有我们今天面临的网络业务和主题业务,需要在未来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探索。
事实上,“新零售”的发展是以客户和用户为核心的转型。从根本上讲,企业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人展示,为不同于传统领域的客户创造价值点这是“新零售”时代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包括我们的商业逻辑,也是以客户为核心产生的,而“新零售”时代的“市场”升级也是以客户为基础的。从之前的店面升级到现在的店面升级,以顾客为核心的网站变化与以往完全不同。
但很多企业把大数据作为“新零售”发展的核心。目前,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中国企业在大数据方面都做不好。因为我们收集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完整的闭环数据。
而目前的大数据是用来跟踪、分析、挖掘的,但在“新零售”环境下,大数据的核心是进行消费预测和洞察,如果不是,所谓的大数据是无用的目前,有太多大数据的公司已经倒闭。
我们能从“无印良品”和“无印良品”中学到什么?
最后,运用两家公司的业务发展逻辑进行总结。
一开始,无印良品的商业逻辑非常清晰。第一个逻辑是,这是一个“一个人”的业务,而不是“所有人”的业务。换言之,如果你是我的粉丝,我会给你提供更多的产品供你选择。无印良品从不主动争取客户,从不把东西卖给大家。他们所拥有的是更为准确和精细的客户服务。
第二个商业逻辑是,虽然有许多和广泛的产品链,每个环节和产品在链上有一个销售维度。例如,他们的衣服颜色从来就不是很华丽;他们的咖啡馆、餐馆和口味都是基于“元素”的。他对各种商品的扩张是一种风格。
*无印良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逻辑这套逻辑系统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升级,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好的行业,好的企业,所有我们能学到的东西,就像20年前所有家具都说要向宜家学习一样,为什么现在没人能成为宜家,因为它的内在逻辑是最核心的竞争壁垒。
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无印良书书可以说是它的连接器,因为书的类型可以延伸到每种产品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生活方式的开端不仅是无印良品,日本的每一家公司和品牌都把书籍作为核心元素。
这种颠覆与改变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运营格局与消费形式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就是“人”这一要素,在如今的“新零售”环境下,我们不能痴迷于数据和技术,更多的是要回归到如何与为谁更好的创造价值。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