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和猴子控制人类大脑,认知边界和认知陷阱,怎样训练理性思维
admin
2023-06-10 07:42:15
0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

英国南海泡沫事件,股市暴涨10倍,又暴跌90%。牛顿在低点进入,巅峰时卖出赚了7000英镑。卖光了,发现股市怎么还在继续涨,于是,他又在高点投入全部身家,结果是暴跌,损失2万英镑。

牛顿说:我可以准确计算天体运行的规律,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人类的非理性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这个宇宙运行的复杂程度。

智商是智商,理性是理性。他们是两个东西,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别。没有必然的相等。

人脑里有某种不可克服的结构性缺陷,结构性的问题于个体的努力、聪明无关。

这件事,每个人都要知道。

我们人类有认知缺陷。




周公子论社群新零售

我们人类大脑的认知是怎样运行的?

人类大脑有两种认知功能,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直觉。

有三个特征:

  1. 自动化。不需要你管,自动运行。
  2. 运算速度极快。
  3. 大脑能量消耗极低。

系统2就是我们说的理性,

也有三个特征:

  1. 默认是关闭的,假如你想调动理性,你需要刻意启动一个开关。
  2. 运算速度慢,只能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一件事情。一心多用,不是我们大脑运行的特征。
  3. 对资源调动消耗大。


通常都是直觉在替我们做决定,理性可以压制直觉,但是它太懒了,通常直接放权给直觉,直接不经思考接受直觉给出的答案和安排。

做决定时,你其实分不清楚是理性决策还是感性决策,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做了理性的决策,其实你分不清楚。

聪明人的优势在哪里呢?

就是他犯了感性决策的错误,被提醒的时候,他会改正的比笨人好。

总之,人类大脑默认的状态是系统1,系统2需要提醒启动才能启动。这个结果对你做判断,实在是太、太、太重要了。


为什么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认知的目的是求生存,而不是求真。

人类大脑默认系统1,是谁决定的?是进化。因为消耗能量低。

王东岳说: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如果你为了求真把系统2发挥到极致,你就被拖死了。

系统2的理性运算是非常耗费精气血的。非常消耗大脑资源。

我们大脑占人体重量的2-3%,什么都不想的时候,消耗资源占20%,如果一动脑,增加消耗10%-15%。如果你消耗的资源过高,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我懂了,为什么自己一想问题,就很饿。看来,开头脑风暴会议时,桌上要准备好下午茶点。

由于“最小作用力原则”,我们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我们大脑遵循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换句话说,能不调用系统2就不调用,由系统1带给我们认知。

第二:默认连续性

这样的进化,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进程?

简单的说,人类大脑有三个模型,爬行动物大脑、哺乳动物大脑和人类大脑。更形象些,就是老鼠、猴子和人。经过漫长的300万年进化,系统1已经内置到了基因中。

而系统2,也只有区区数千年的进化史,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基因根本来不及突变,人类的基因里面根本没有理性模式。

就像会用石头一样,理性模式是智人的工具。是大脑当中的软件,哈弗认知科学家帕金斯将其命名为-心智程序。

你要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并作出理智的决策。

有这样一句很美的话:


“认知革命开启了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进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之上”@《人类简史》

我们学习的思维模型就是理性工具,一种心智程序。

思维模型对于我们就像旧石器时代的人拿石头一样重要。

在你人生至关重要的20-30次决策力,一定要调用这个工具。


如何突破认知吝啬障碍?

认知真的是有边界的,这就是你的认知吝啬障碍。这其中有三个心理效应:

第一:禀赋效应

人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固执过高,已经拥有的东西本身就成为了你的认知边界。

我们所说的“所知障”,就是你现在做的事情本身,同样就构成了你突破它的框架。你以为你拥有了,其实是他拥有了你,他控制了你的活动和认知边界。

第二:锚点效应

当我们有一个锚点的时候,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被锚点所影响。

有一句话,控制锚点的人就几乎控制了一切。

第三:框架效应

人们往往对本质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方案。

别人给你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给你设定了一个框架,你以为你做出了自由的选择,实际上你的选择已经被包含在框架里。

人实在太懒了,很少去动用系统2,思考不同问题背后的本质。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理论也很有趣,叫损失厌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

人们之所以不想脱离舒适区,不去冒险,也是因为损失厌恶,哪怕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多。

斯坦诺维奇说:“在政党之争中,能够设计框架的一方,可谓不战而胜”

因为,无论你选什么答案,都是我想要的。


什么样的思维模型能够抵制框架效应呢?

卡尼曼提出从窄框架到宽框架。

窄框架,就是我只解决一个问题,表面上的问题。

宽框架,我把所有题的反面放在一起解,考虑到跟他相关的所有面。

这就是证伪思维,反向思维。把问题的对立面也列出来,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决策质量。

为这个思维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贝叶斯。

我们日常生活中倾向于证实,而贝叶斯说,证伪更重要,证伪假设在医学、科学实验里边被应用到对照组。

看这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出现一种治疗自闭症的疗法叫辅助沟通,说接受治疗后得到改善的概率有72.7%,但有人做了对照试验,说如果不接受治疗,改善率同样高达76.9%。治疗效果的谎言瞬间被戳破了。


查理芒格说:我有一条铁律,它帮助我偏向于支持某种强烈的意识形态的时候保持清醒。我觉的我没有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比我的对手更好的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这个境界的时候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未来属于认知型创业者,创始人的认知边界决定着一个公司的认知边界。

一个人在自己的认知框架内,由内向外打破很难。这时,要在系统之外来找一个东西,来帮助你,从外面打破束缚你的框架和边界。

我想,读大师的书,是一种方法。文字是智慧的结晶。

实践也是一种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是“周公子论社群新零售”,用道布局,用心成交,用爱横扫江湖。咱们下篇文章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