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品牌也好,订单农业也罢,对消费者而言,吃上一块高性价比的鲜牛排才是王道。”
中国人吃牛排,一般有两种场景,一种是去专业的餐厅吃,一种是在家里吃。
在餐厅吃一顿牛排,通常价格不菲。打开大众点评,排在第一位的是“莫尔顿扒房”,价格显示为人均575元,当然这还不是最贵的。
在家里吃牛排,性价比高很多。超市里一块澳洲进口的西冷M3牛排,售价不超过150元。但是,这对烹饪技术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口感。
有没有第三种选择?
“本月底,我们将把生熟联动的模式开进盒马鲜生。消费者最低花上88元,就能吃到现切现做的鲜牛排。”纽澜地总裁李震接受采访时说。
“不去北京和广深了,直接回高青。”2017年正月十五,纽澜地总裁李震带领团队,在上海曹家渡的盒马鲜生“泡”了一整天后,立即购买了返程的车票。而原本,她的计划是要考察北上广深四地市场。
回到位于山东淄博高青的总部,公司高层在听取李震的汇报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进驻盒马,这距离他们第一次听到“盒马鲜生”不过短短三个月的时间。
当时,年轻的纽澜地在陆续完成对两家当地牛企的收购后,正遭遇另一个挑战,“如果按原来的方式做销售、打品牌,我们不一定会比别的企业做得更好。”李震说。
一直以来,中国的牛肉产品从养殖到销售,整个链路非常粗放——牛企一般只负责养牛、屠宰和切割,肉贩子(经销商)负责收购经切割的肉品,然后再卖给餐厅、超市,或者下级经销商。
无论通过哪个渠道销售,牛企都距离消费者很远。于是,催生出牛企必然会面临的困境:因为渠道分散,掌握不了销售数据,牛企只能盲目养殖。
当供需不平衡时,牛产品价格会产生波动,直接影响到牛企的经营业绩,同时也极易造成库存积压和浪费。
纽澜地收购的那两家牛企,正是因为受此影响而陷入经营困境。纽澜地明白,不能再走它们的老路,必须规范经销渠道,并通过树品牌的方式,触达到更多消费者,掌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然而,如何树品牌?李震坦言,在遇到盒马之前,他们也毫无头绪。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上,真正打出品牌的牛产品企业屈指可数,因为大部分牛企只涉足了供应链的最前端——养牛这一个环节,很少有企业有能力做到从养殖、屠宰、切割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恰好在那时,刚满一岁、正在到处寻找优质直采基地的盒马鲜生,出现在了纽澜地面前。李震敏锐地觉察到,纽澜地要打响品牌,必须借势:
第一,盒马可以成为纽澜地优质的经销商;
第二,盒马有阿里巴巴的背书,为纽澜地打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盒马的“3公里半径30分钟送达”,也十分符合纽澜地对“鲜牛产品”的一切想象。
于是,就有了李震带领团队,到上海盒马现场考察人流、业态的那一幕。2017年5月28日,纽澜地正式入驻盒马鲜生。
今年8月,已经合作两年多的盒马和纽澜地,正式举办战略合作发布会。至此,盒马正式签约的基地直采企业已经超过500家,覆盖果蔬、肉禽蛋、海鲜水产等几大品类。
别看“冷鲜”和“冷冻”仅一字之差,对环境的要求却截然不同。
冷鲜要求牛肉产品从切割后,必须一直储存在0-4度的环境里,而这个环境,只要温度略有变化,肉品就会给你“颜色”看。
冷冻产品则没那么骄贵,只要保存在-18度以下的环境里,产品都不会有问题。且从保质期来看,前者只有区区7天,而后者最长可保存180天。
存储温度还好控制,最难的是出库、运输、入库这几个环节。在确定与盒马合作以后,纽澜地一开始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进行冷链的配送。
然而,“盒马对供应链的要求太严格了,第三方面物流根本没办法满足需求,”李震说,“不是时间跟不上,就是温度控制不好。”
2018年春节,纽澜地董事长郝红贞拍板,决定组建自己的物流公司,建立冷链配送体系。
“自建配送体系成本肯定高。特别是刚进入某个城市,量还没上来时,单盒产品物流成本最高要50多元。”但从长远来看,李震认为这个投入是必须,也是值得的。
目前,纽澜地共有24辆冷链配送车,每天向全国二十多座城市近170家盒马门店进行配送。车辆不仅可以进行行驶轨迹的追踪,还可以实时监控温度。而这个监控后台也对盒马开放。
自建物流体系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效率的变化,不妨看看纽澜地的12时辰。
中午(12:05),盒马的系统会自动给纽澜地总部生成订单,上面列明了品种、规格、数量等信息。根据订单信息,纽澜地开始备货。
从高青出发,到达全国各地需要不同的时间,因此发车时间也并不相同。以上海为例,所有产品经高青检验检疫局的24小时驻厂检验员检疫后,装满冷链车并于凌晨(00:00)准点从高青发车。
一路向南,冷链车经过各收费口,过境检疫,第二日中午前到达上海。经盒马对冷链车温度进行现场实测,确认产品、温度合格,且数量、种类与订单相符后,产品方可入库。
如此12时辰,于纽澜地,于盒马,是全年无休,每天都要经历的,两年多来,风雨无阻。
支持这个12时辰不断高效地重复,表面看是自建物流体系在发挥作用,实际上是纽澜地内部各个部门高度信息化后的协同结果。
纽澜地还有一个以财务为核心的数据中心,无论是生产板块、订单中心,还是市场部门产生的数据,每天都会回流到数据中心,最后由财务主导召开经营分析会。
2017年底,盒马北京亦庄店开业时,纽澜地特别策划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一天就卖掉1800多片牛排,创造了当时的销售纪录。
“现在看来,这个纪录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去年,我们在盒马的销售额为1.4个亿,今年,我们有信心达成5亿的目标。”李震表示。
河马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从盒马取名开始,明眼人就能看出,盒马的野心绝不仅仅在于跟传统超市比拼销售业绩,而是想借助平台作战的能力,通过数据及技术,为合作伙伴赋能,构筑一条新零售时代的品牌竞争护城河。
盒马事业群总裁侯毅在纽澜地战略签约仪式上表示:“新零售与新农业的完美结合,不是简单的零供关系,而是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用大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指导农业运输、销售、加工等整个生产流程。”
以牛企为例,以前主要销售牛肉、牛排等牛身上的核心部位,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现在,消费者几乎可以在盒马买到纽澜地黑牛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纽澜地在盒马门店销售的产品,从最早的几款,增加至如今的40多款。现在,纽澜地还推出了更具性价比的黄牛系列产品。
如今,盒马开到哪里,纽澜地就跟到哪里。作为“盒品牌”的标杆企业,纽澜地借助盒马的创新模式和扩张速度,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全产业链路,搭建了一整套专供盒马的完善供应链体系。仅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走完了传统农业企业十年才能走完的品牌之路。
从盒马的角度来看,帮助直采企业打造“品牌”是一个小目标。它的大目标是,通过对供应链的升级,用新零售和新农业的融合发展,带动新制造,从而推动订单式农业、标准化农业在中国的普及。
当然,对消费者而言,以上都不重要。能不能在12个时辰内吃到一块新鲜到家的牛排,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