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便利店的发展略显尴尬。邻家、131便利店均因资金周转问题“爆雷”关店。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也能看出,全行业呈现“降温”趋势,多起“突发”事件的背后暴露出的,是整个行业造血能力的不足与北京的“便利店缺失”。
好邻居
与此同时,在国内实体零售的寒冬中,便利店业态在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推动下更是成为新风口。好邻居等本土品牌主动拥抱技术革命迅速完成门店迭代,便利蜂、苏宁小店等新品牌的出现也加速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2018年12月,业界也传出阿里巴巴在便利店业态的几起动作。
新零售与传统零售碰撞出火花,便利店也成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城市租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了“便利店情结”。在寒冷的夜晚,便利店明亮的灯光带给人无比的安全感,这里可以是深夜食堂、也可以是精神收容所,便利店成为了城市生活的“精神之光”。
1992年10月,7-ELEVEN第一家中国大陆门店在深圳开业,连锁便利店的业态也正式出现在大陆市场。同时因距离日本、台湾较近,更多日资、台资便利店品牌其后在上海登陆,因为社区商业的繁荣,上海的便利店增速较快。2001年,上海的便利店门店就已增长到2000家,这个数字在5年后翻了一倍突破4000家。而在上海市场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北京市场却一直处在朦胧的摸索状态。
2003年,法国品牌倍顺好邻居因前景不明朗退出北京,好邻居便利店在此后由香港资方港佳控股接手。2004年初,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门店,而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加快城市化建设,多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与大量写字楼、新兴商务区的出现,使得北京开始具备现代便利店的土壤,7-ELEVEn“零售+餐饮”的模式也在商圈内的繁荣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即便如此,与上海相比,便利店在北京的发展依然缓慢。从2012年开始,上海逾六千家的便利店经历了一轮洗牌。全家、罗森、7-Eleven都各关闭了几十家门店,农工商集团麾下的便利店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