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头条学院的小沐找到我,说是写一篇分享头条号运营心得的文章,要求是别纯干货。其实早该写一写了,过年时候写了一半思绪花花乱飞又删了一半,七月初赶上一周年,结果人在内蒙,思路还是跟不上笔头。这会儿好了,还搭一个月,趁着秋雨淅淅,泡上一杯清茶,开始一年的事儿(下图笔者在秦长城上留影)。
壹
小沐说我别分享干货,可能最近看了我的文章,以为那是我的一贯文风,长篇小论文,外加大量引用古籍论著,还总喜欢犯些字词上的小错误。
说起来,曾经的我估计想不到现在的自己会是这样,那位高中写了三年记录生活小散文、偶尔帮学校写写校园新闻稿的神秘少年去哪儿了?结果是太“爱”写和玩了,北上去了华北地区一座三线城市的普通高校。
头两年稍微接触了些自媒体,无非也就是当时正红的公众号、app、微博之类,没什么效果,倒是自个儿有些想法,报了个项目,成了“创业之星”(下图是2016年10月获奖照片)。
创业之星易得,时间的浪费可不值得。
贰
前两年混过去,学会个知道自媒体是啥,就像驾考的科目一,第三年度初始该走进科目二,上个手了。
说来也好笑,那两年的时间浪费之后,笔怎么就在纸儿上开不了花来。开不出花,那种个草吧。于是,2017年7月,开始注册了个头条号做视频,也就原来那个“华语经典之声”(后来改成爱乐龙舒人@爱乐龙舒人)。说是做,还是拿别人的视频修修剪剪,再传上去,人们戏称之“搬运工式自媒体”(下图是第一个号发布的第一篇视频)。
搬完了视频,也得加些图文辅助。音乐明星的传记、照片或者演艺年鉴,乐评人的解读,爱乐者的经历感受,音乐知识等等,成为我当时整理和发布的主要内容(下图是第一个号发布的第一篇图文)。
光发那些,有时候又无法满足笔者的多种想法,就像母亲常说我,“一天能想七十二个点子”。然后,那个号又被充饰着地方资讯、旅游摄影、人文历史等等,仿佛像个大比萨饼,啥玩意儿都有,啥玩意儿又都只有一点点儿。
运营了三个月,头条广告权限没取得,原创权限没取得,倒是被一个版权问题剥了头条号标识。
话说做那个号时,9月份刚招了两人,10月初取消标识后就跑光了。总这样,不是个事儿,到最后这不就自个儿玩完。
叁
十月初,赶个十一小长假南下回了趟家。回家的第二天,跑到老家镇上刚开放的规划馆里拍了些照片。要不,做个地方号得了?
这回儿,没敢大意。想了三四天,才决定再注册个号,并把图集发上去。这一决定当时看似不要紧,却让我为之奋斗了一年(下图是第二个号发布的第一篇图文,
舒城影像:舒城规划馆(杭埠产业新城))。
地方上的也不是没人做,但是县域这块儿做总没那么多流量。光要流量干吗?权限才管用。这不,坚持了一周,新手号转正了,头条广告还给开通了,获得做头条号后的第一桶金。
万万没想到,开通头条广告第二天,不知赶了个巧儿还是头条的鼓励,出了个爆文,流量直接上涨10万+(下图是第二个号发布的第一篇爆文,
舒城影像:“倩女还乡”王祖贤舒城记)。
鼓励是有限的,奋斗还是需要的。
肆
您各位瞧着今儿原创标签挂在那儿,不多不少四个月才拿下。10月新手号转正,头条广告开通;11月开始团战,组建了“舒城县融媒体运营中心”;12月买了单反相机,开始全方面的投入独立创作;2017年1月开始设立专栏系列,进行专题创作;2月,头条号粉丝交流群上线。2017年2月15日,农历2016年的除夕之夜,头条送来了新年礼物,这个礼物分量很重(下图是第二个号发布的第一篇原创图文,
春节前夕农历腊月二十九 跟拍母亲制作安徽名小吃“糯米圆子”)。
原创得来不易。最苦的时候是今年的一月,合肥迎来了寒冷的天气,白天冒着风雪穿着厚衣去外面拍些图,晚上躺在冰冷的被窝里(没有暖气),手里敲打着不听使唤的键盘。十二点以后发布完成是常有的事儿(电脑用些年了,总卡),发完还不能睡,得等审核通过咯(备不住哪条没过,还得改。下图是1月底,赶上暴雪天气,晚上10点回家路上拍的图,
安徽合肥:实拍27日晚间10时郎溪路 一路大车小车齐动员)。
就这名儿还换了两回。第一回叫“舒城的古与今”,结果朋友给个建议,名字有点长,用了一个月改“古今舒城”。前儿不是说11月做了个工作室,后来呢想着资讯类作品另让工作室小伙伴做个号,于是“古今舒城”给了那位。这个号成了“出外龙舒人”,一直到今儿。
伍
赶着好做了,大家伙又回去做自个儿事去了。不管怎样,感谢曾经小伙伴们的付出和帮助。
至2018年8月,粉丝达到1.6万,文章2400多篇,累计推荐量超1亿人次,累计阅读量超700万人次,累计播放量超500万人次,累计播放时长860万分钟。
现在呢,主要创作还是人文历史和旅游这块儿。当然,这两位是“挚友”,谁还就离不开谁,旅游观赏的是景儿,感受到的终究还有其中文化的魅力。
似乎,还有些话想说说。可别,观众们倦了,也该收个尾了。(束文杰)
云裂变汇聚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等专业领域,每天更新最实用的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