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暴雷不仅折射出小米的盈利困境,更让它在米粉中建立的信任感出现了裂隙。
文 | 杜博奇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没多久,小米就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小米公司通过旗下app、用户任务等方式推广的p2p产品,令一部分购买了理财产品的用户蒙受损失。7月24日,小米公司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从6月底就开始陆续收到用户对p2p方面的投诉反馈,已接到429名用户投诉,涉及投资金额约4000万元。
小米还声称:将帮助购买了p2p产品的用户维权,并不再收录新增的P2P理财类应用。
伤透了心的米粉并不买账,他们集结成群,讨论挽回损失的办法,有人甚至写好了经济赔偿起诉书,打算把小米告上法庭。
这个夏天,那个自称“价格厚道、感动人心”的小米,在p2p的轰隆雷声中遭遇信任危机。
1、愤怒的米粉7月23日,一位朋友给雷军发来几张小米手机拍摄的照片,雷军随手就转发到微博上,马上引来大批米粉评论。与往常不同的是,很多购买了小米推荐的p2p理财产品的受害者跑过来讨说法。
一个名叫“大白医森”的网友留言:“我在小米vip任务里下载了2025金融理财,为了获得小米笔记本pro奖品,买了10万理财产品,现在平台跑路了,我觉得你应该给个说法吧?”
第二天,他们就等来了回应:小米应用商店清查并下架大部分金融类应用(主要是出问题的p2p应用,目前小米应用商店还有100多个p2p理财应用),不再收录新增p2p理财应用,并保留所有P2Papp开发者联系信息和营业执照副本信息,当用户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当然不能令愤怒的投资者满意。他们都是小米手机用户,有些人甚至此前压根都不知道p2p,看了那些p2p公司在小米运动App上发布的广告,或者为了完成小米推送的VIP系统任务,比如购买一定金额的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得小米8等奖品,他们通过小米应用商店下载这些p2p软件并购买了它们的理财产品。一旦投资收不回来,大家便将矛头对准信用背书的小米。
一些米粉在qq上组成了维权群,网名后备注了购买的小米所推荐的p2p产品名称与金额,少的几千元,多的几十万。他们整天在群里商量着如何挽回损失,有人建议到youtube热门视频下面留言以引起更多关注,有人提议大家集体到小米总部讨说法,还有人翻出香港证监会的电话打过去投诉,或者干脆搜集证据准备起诉小米,甚至已经写好了诉讼书。
其实,很多人心里明白只是不愿承认,这些投资恐怕十有八九要打水漂了。如果是从其他渠道购买p2p理财产品大概也就认栽,但“要和用户做朋友”的小米怎么也会把自己给卖了呢?因此,他们残存的一点希望是,小米公司能够站出来帮助收拾残局。
2、小米互联网金融路线图2014年9月,雷军担任董事长的小米科技与顺为资本联手,领投北京乐融多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B轮融资。这家公司在2013年8月上线了提供网贷服务的p2p平台积木盒子。
当时正值p2p第一轮洗牌期。小米在p2p行业震荡期战略投资积木盒子,被视为进军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大信号。
果然,2015年手机业务还没有迎来拐点、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小米公司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行业,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小额贷款、支付、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分销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2016年,小米集团在重庆成立小米小贷公司,并参股设立了新网银行,以此为班底组建了一个综合理财平台——小米金融,为用户和供应链企业提供理财、贷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小米在招股书列出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潜在风险,并标明因为流动性、信贷危机等不可控因素,互联网金融业务整体资产质量可能恶化,还谋划把全资控股子公司小米金融分拆出来独立运营。
在广泛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布局中,理财产品分销与p2p广告给小米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小米所谓的“理财产品分销”,就是通过“应用程序推广知名金融机构的优质理财产品”,并声称“加强产品筛选程序,确保仅向消费者推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
小米公司在招股书中还披露:除了通过小米金融、小米钱包、小米贷款等app应用销售自家理财产品,还向用户提供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第三方保险产品和其他便民服务。
包括理财产品分销在内,小米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营收从2015年的8400万人民币暴增到2017年的17.35亿。同一时期,广告推广业务营收从18亿增长到56亿。
广告是流量变现最快的途径。2017年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中,互联网金融不足20%,广告推广占比稳占50%以上。而这次p2p暴雷潮,无疑是对小米广告推广业务一次沉重的打击。
3、盈利模式陷入“囚徒困境”雷军多次放言:“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过5%”,通过“价格厚道”的产品“感动人心”,打造互联网业务的流量入口。这在理论上讲得通。
客观上,智能手机、IoT硬件的白热化竞争让硬件行业成为微利的红海,也很难获得5%以上的毛利,所以通过“硬件产品+软件服务”开辟第二战场就成为小米的战略选择——卖硬件不赚钱,那么就通过互联网流量变现来盈利。
互联网公司的生意模式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购买了小米手机的用户的确没被割羊毛,但是他们作为流量被倒卖给了广告主。于是,小米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2015年底MIUI操作系统月活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12亿人,小米通过向他们推送广告,从B端客户收取18.21亿广告费。到2017年底MIUI月活用户增加到1.71亿人,而小米的广告费猛增到56.14亿,比2015年多了整整两倍,高歌猛进的P2P是其中最壮观的一批广告主。
MIUI的活跃用户通常都是被小米手机所打动而成为米粉,当他们聚集到上亿人的时候,小米公司拥有了开辟互联网业务的流量池,蓬勃发展的p2p广告则成为流量变现的捷径。
与大众媒体乱枪打鸟式的广告投放不同,小米app广告、VIP系统任务,精准地把p2p产品投放给米粉,很多米粉购买这些理财产品时,并不会料到自己将成为一场金融灾难的受害者。
6月底,当雷军率领小米的高管团队奔赴香港、纽约,站在聚光灯下为小米上市开展路演的时候,小米的客服就开始陆续收到p2p用户投诉。期间,小诸葛、秋田财富等曾在小米做过推广的p2p平台相继出现问题,有用户特地跑到小米社区发帖问,“小米推广的p2p平台还能信吗?”
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上市。而这段日子,P2P平台进入雷暴高潮,几乎每天都有P2P平台跑路或出现提现困难。小米p2p维权群给出这样的不完全统计:小米曾经做过广告、现在已经暴雷的p2p平台至少有50多家。
小米谈及其互联网金融业务时曾表示:公司建立了先进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办法,通过专有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并根据信用评估结果授予用户一定的信用额度。
但这样的信用评估,针对的是向小米申请贷款的用户,而非那些p2p广告金主。
做生意讲求诚信二字,信心比黄金还宝贵。雷军和小米公司埋头苦干了八年时间,才积攒下MIUI的1.7亿日活用户,为了赚一波广告主的快钱而挫伤米粉的信任,值得吗?
云裂变汇聚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等专业领域,每天更新最实用的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