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吸金30亿,如今死亡超9成|像区域链一样刺激的无人便利店
admin
2023-06-08 13:20:41
0



本文共计2681字 | 阅读需要7分钟

兽哥走访拍摄了包括果小美、猩便利等中国所有头部无人货架项目之后,谨以此文盘点中国无人货架行业的生与杀,机遇与风险,未来与转型,一起感受一下。

2017年下半年,有超过50家企业进军无人收货架领域,瓜分了近30亿人民币融资

然而,风云突变,企业的预期与现实却大相径庭

在今年年初至今,果小美、猩便利、七只考拉、便利购等企业爆出大量负面新闻:倒闭、撤店、融资受阻、大规模裁员……

6月11日,猩便利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果小美紧随其后,次日宣布了融资进展。但是,两笔融资均无具体金额,这些消息传开后,在多个行业引起了巨大反响。

虽然,猩便利、果小美还在坚持,但资本已经离这个曾经火热的“风口”渐行渐远了


一、从“香饽饽”到无人问津

2017年6月,原阿里巴巴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在成都创立果小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数轮融资金额超5亿元,跑马圈地扩张就此开始。据果小美当时披露的数据显示,日均交易额已破百万,服务企业超8万家,业务覆盖全国59个城市,货架终端数量近10万。

阎利珉认为,办公室无人货架市场是一个资本驱动的市场,很容易陷入补贴大战之中。虽然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但在未来3—6个月进入洗牌期,基本就决定了行业的格局,一年以后赛道就会关闭了

不料,一语成谶。


4月14日,果小美在成都举办年会,果小美在年会上宣布:新一轮融资,已经谈妥,只等正式公布。然而,原定于今年4月中旬公布的新一轮融资,却遭搁浅,接着被曝出裁员、多个运营城市撤退点位等负面消息。

同时,每日优鲜便利购旗下无人货架也被曝出大裁员,涉及运营、销售、市场,4月初便利购就一次撤下了9个城市的点位。对此每日优鲜方面回应称,属于正常的人员调整和优化。值得一提的是,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MO许晓辉已于3月离职

对于无人货架行业的变化,今年赛道上各路玩家的日子将更加煎熬,据专业人士预计将有80%的公司在洗牌中被淘汰,行业已成血海。


二、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供应链缺陷、恶性竞争不断、点位费用增高等都是企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据从事物流的人士称,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每车每天要前往4~6个便利店补货,期间会重返仓库一次,日收入约为500元。但由于无人货架企业的布局十分分散,在同一站点的停留时间往往是传统便利店的两三倍,导致效率明显降低。

同时,单一企业未达到规模化,尚不存在边际效益降低成本,反而因企业众多,运输的成本在水涨船高,目前日收入已上涨了150元。

与之相对的是,写字楼、小区、停车场、电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场所,点位费用也在提升。

“以前一个货架进楼是400元,现在要700元”,一位无人货架从业者曾说道,在部分商区,物业开始增收管理费。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倒闭后,无人货架无人处理,物业额外承担了清理工作,所以进楼费用相应上升。


除此之外,用户对无人货架的态度褒贬不一

无人货架,除便捷性外,货架商品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第一,供货效率低;无人货架上,单一食品的数量约在3~5个,部分商品上午开始断货,直至次日或第三日才能补货,间隔过长。

第二,搭配不合理;例如货架上的奶制品,多为进口奶,且均在8元以上,过高的单价降低了员工的购买欲望。此外,部分货架上堆满了盒装泡面,因气味大导致长期无人购买。

第三,增管理成本。无人货架上售卖的零食产生了大量碎屑,增加了清扫成本,对此部分商场、写字楼还决定减少无人货架的进驻。


三、转型中的“自我救赎”

赛道趋冷,行业震荡,资本不会烧钱去铺供应链,不转型只能等死。如今,猩便利、果小美等第一阶梯玩家纷纷开展“自救”,同时在试图撕掉“无人货架”的标签。

头部玩家在转型中存在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产品类别;无人货架企业已不甘于单一售卖商品,而是向冷柜、热柜、鲜食等领域纵向扩展。

第二,产业形态;不再局限于货架,而是横向发展到无人智能货柜甚至便利店。

第三,场景迁移。更多的货架或智能货柜走出了办公室,向中高端社区深耕。


从猩便利最近的融资便可看出端倪。猩便利方面称,这笔资金将用于新型智能设备“猩+”的生产和推广,以及后续进一步的平台、技术开发投入。除了资金之外,在货柜和服务升级上,蚂蚁金服将为猩便利提供了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信用消费体系等技术支持。

实际上,“猩+”智能柜采取的是封闭结构,这与无人货架存在本质区别,这或许意味着企业的彻底转型。同时,果小美也在求变,开始延伸到线上社交拼团等全应用场景的新零售升级版业务

行业内的一些小玩家甚至棋出险招。例如A轮融资的友盒便利,在裁员的同时开始筹备区块链,号称要转型为新零售第一链。但是,转型不意味着放弃,无人货架模式仍需完善

在业内人士看来,点位数量已不再重要,点位质量以及企业的精细化运营水平应是未来的主攻方向,“零售生意,如果服务差体验差,再多的点位都没有意义”。


四、半年内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来看,居高不下的货损和盘亏是导致无人货架模式衰败的主要原因

显然,再凭借铺点竞争已难以生存,真正的“续命丹药”,还是靠企业的自我造血。同时,零售本质上要依靠规模经济,点位数不够会导致补货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在供应链上仍需完善。更重要的是,销售数据要与特定人群相匹配,有效配货并降低物流成本。

但是从今年开始,阿里、京东、苏宁、顺丰等均在零售上不断加码。不久前,京东到家宣布与达达合作,补货成本将大大降低。同时,苏宁也宣布今年在北京开设600家小店,要成为北京市场上最大的便利店企业。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巨头的纷纷入局,半年内零售市场将呈现基本稳定的格局,这也是决定无人货架企业生死和地位的关键时期


兽哥认为,接下来无人货架行业真正的生存之战,活到最后的项目,必须具备如下三大特征

第一,供应链及点位的联动运营。无人货架不能再孤立存在,而要有线上及周围便利店、商超等形成联动运营。

第二,用户、数据、场景的深度运营。无人货架之想象空间便是在与用户的距离,因此所有项目必须ALL IN用户,线上精细化运营线下场景化获客

第三,新技术、新设备、新场景、新应用的产生。无人货架发展至今,各种防盗损设备已经非常健全,谁能与设备商的深度合作乃至数据共享将是未来无人货架企业的秘密武器

部分观点摘自新浪科技,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谢谢!


今日话题:

你身边还有存在哪些无人零售?

(评论区和兽哥聊聊吧)


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

我们目前正在打造-新零售-行业群

感兴趣的朋友后台回复“加入”即可


云裂变汇聚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等专业领域,每天更新最实用的微信运营,微信小程序,淘客运营,区块链知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