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至10月,处置炫富类违规笔记8787篇,处罚账号240个。”11月18日,小红书对外公布了近期“打击炫富”专项治理的进展。
5月,国家网信办启动“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要求各平台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历时半年,小红书将自己的阶段性进展成绩单呈到了公众面前。
“真诚分享,抵制炫富。”小红书生态安全负责人表示,打击炫富已经成为小红书常态化的治理动作。早在4月,为规范内容生态,小红书率先上线《社区公约》。高觉悟的背后,是小红书对自己的明确定位。
内容、消费、社区,三大关键词,小红书集于一身。内容和商业变现之间的距离,在移动互联的虚拟社区里变得触手可及。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炫富”能在小红书掀起风浪。
小红书内,每时每刻都有“小红薯”分享着泛生活领域内容。大部分笔记都不是广告,却拥有极佳广告效果。这个被誉为“生活百科全书”和“消费决策入口”的社区,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影响认知、心智乃至消费决策。同时,利用推荐机制提升话题互动量与曝光度,有效实现内容运营和品牌建设。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20年小红书广告业务收入约为6-8亿美元,约占总营收八成。今年11月8日,小红书完成了第6轮融资,此轮融资金额高达5亿美元,资本对其估值超过200亿美元。毫无疑问,乘着消费升级的浪潮,小红书正驶向高光时刻。
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小红书上的内容分享者已超过4300万。如果以现实世界为标准,小红书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超级城市”。这座“城市”充斥着新奇与机遇。举一个例子,今年夏天,演员尹正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制焖菜减脂食谱,日更吃播,刮出一股“健康减脂餐”风潮,截至目前,#尹正焖菜#相关笔记达1万多篇。与初期不同,小红书不再局限于美妆、护肤等女性向内容,美食、旅行等中性化内容以及科技数码、体育赛事等偏男性内容带动全向用户快速增长。数据显示,目前小红书男女用户比例已达3:7。破圈后的小红书取代垂直社区功能,覆盖细分内容品类,成为年轻用户分享、种草的主要场景。
然而,风险与机遇总是结伴而来。社区内,人们自由地组成信任圈子,内容的传递链条和反馈机制创造互动的关系链条,增加了用户粘性、忠诚度和活跃度。然而,过度商业化对社区口碑的反噬,三俗内容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泛滥,更加惹人生厌。近年来,“炫富”等事件频发,让小红书“差评”缠身。
在被情绪裹挟、贩卖焦虑的互联网时代,清醒的认知至关重要。当“炫富”与“致富”挂钩,美好物质生活的背后可能是对流量的畸形渴求。博主通过打造人设实现快速涨粉,达到变现目的。比如,前段时间被人民日报等官媒点名的“大LOGO”,就是通过体验式炫富快速吸粉,变现几百万,倡导奢靡的他最后落得“被封号”下场。在虚幻的信息世界中,杂音可能被无限放大,其中掺杂着多少水分,我们应做到心知肚明。
来看一个真实数据。今年8月,中金公司把中国14亿人的人均月收入分成11个等级,其中,中国月收入超2万的近70万人,月收入低于500的超2.2亿人,月收入在1000-1500的人数超2.4亿人。
与滤镜下的生活不同,现实世界里,20岁的标配不是名表豪车、肤白貌美,30岁也不是必须事业有成、车房配齐。
我们应该意识到,炫富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存在危害。自不必说成年人会倍感焦虑,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还会“被输出”攀比、虚荣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年轻人“被误导”走“捷径”,形成视挥霍如日常的消费观,迷失自我。《社区公约》里,小红书将“避免炫耀远超常人的消费水平”“是否对他人有用”作为判定用户真诚分享的重要指标。诚然,身处这座“超级城市”,人们免不了被说教、被暗示,潜移默化地接受或对或错的价值观。当“种草”与“广告”“分享”与“炫富”“交流”与“攀比”等矛盾词成对出现,其背后透露出的是内容与利益的层层交织。我们常常分不清内容发布者是否拥有好的出发点,这时,平台应当担起把关责任,整治网络乱象,过滤不良信息。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长期理想,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初心及长远目标。我们应秉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建立起正确的财富认知,拥有识别、拆穿炫富背后的谎言的能力,真诚分享,拥抱美好的真实生活。(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鹤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