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5年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京发布,成都获评“年度创新城市”称号。“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已成为成都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鲜明标签。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成都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升维进阶:
2024年9月,启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2024年11月,召开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揭牌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简称:市民促中心);2025年3月,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在市民促中心挂牌,系统性开放“城市级”应用场景。2025年9月,推出“进解优促”工作升级版,探索“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
一步一阶,成效渐显。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民间投资增长6.7%,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这一年,成都如何破解营商环境痛点?怎样激发更大市场活力?即日起,红星新闻推出“成都营商环境观察”系列报道,解码背后的服务升级、赋能路径与生态之变。
11月12日下午,成都高新区交子公园南侧的金融麦田内气氛热烈,“进解优促”银发经济产业链专场活动正在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一年来,无数个这样的场景,共同勾勒出成都营商环境改革的生动轨迹,也见证了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深刻转变。
▲专场活动现场
自启动“进解优促”工作以来,成都累计走访企业超15万户,解决问题4.24万个,办结率达99.31%。市民促中心开展各类活动600场,服务企业2.3万余家;5场产业链专场活动中,共吸引250余家单位参与,收集诉求249项,解决241项。
在这些扎实数据的背后,是成都企业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升级:理念上,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角色上,从“企需我应”进阶为“资源中枢”;体系上,从“单点解题”演进为“系统护航”。
在此过程中,“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延伸。
—— ① ——
理念之变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
在成都,政府服务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是企业找政策、跑部门;如今,是政策“主动找上门”。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匹配系统,成都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整合了全市529个政策文件、3000余项服务事项,可根据企业注册信息、经营范围和发展阶段精准识别需求,真正实现“政策找企业”。
自上线以来,该平台已累计推送政策信息60万余次,企业点击率超过85%。今年1至6月,全市兑现惠企资金超50亿。
▲资料图片 图据视觉中国
这并非单一的技术创新,而是制度与理念的全面演进。
自“进解优促”工作启动以来,“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已成为成都服务企业的基本准则。前者强调“靠前一步”,主动捕捉和满足企业需求;后者致力于减少非必要的检查、会议与调研,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为落实这一理念,成都从体系建设入手——挂牌成立市民促中心、招商中心、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辅导到资源撮合的全链条服务。仅市民促中心成立一年来,已举办活动600余场,惠及企业2.3万余家。
被誉为成都“助企招牌”的“民企会客厅”活动,迄今已举办76期,覆盖1282家企业,协调解决1116项诉求。活动主题也从最初的行业共性议题,逐步细化为“数据资产化驱动业务创新”“绿色建筑政策落地”“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辅导”等个性化小切口。“我们经过测算,10到15家企业的小规模研讨效果最佳,既能聚焦问题,又能精准解题。”市民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图据视觉中国
机制的升级,让政商关系更具温度。
“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追企业’的转变。”中粮生化(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永红对此深有体会:新津区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由区管委、区经信局组成12人专班,提供从电力扩容到新品推广的“全周期服务”;区委书记通过微信建立直通渠道,确保中粮生化的企业诉求2小时内响应。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鹏同样感受到了成都“并肩作战式”的服务温度。今年5月,在市民促中心举办的金融服务专场上,赵海鹏提出融资诉求。几天后,市民促中心企业服务部主动上门对接,协调多家银行机构。目前,所需贷款已顺利落地。
这种“事事有回应”的服务态度,让企业敢提、愿提,也让“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在成都成为常态。
—— ② ——
角色之变
从“企需我应”到“资源中枢”
在成都,政务服务不再只是“窗口”,更扮演着“资源中枢”的角色。
2025年以来,成都企业服务部推出“企需我应”企业服务新名片,通过搭建金融服务、供需产销、蓉商出海、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等资源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一年来,已推动233场资源对接活动落地,惠及企业6200余家次。
其中,金融板块表现尤为突出。平台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举办债权、股权融资活动91场,促成1513家企业与670家次金融机构对接;“金融上门”行动让投资团队走进企业一线,现场办公、现场诊断,真正实现“融资问诊”进车间。
供需产销资源对接平台聚焦产业链协同,通过供需信息库打通上下游。过去一年,组织产销对接99场,发布供需清单700余条,意向签约金额超过10亿元。
梁永红就曾提出供应链协同需求,新津区在接到需求后立即着手打造“家门口的产业生态圈”。3月初,成都相关部门牵头组织食品饮料产业链对接会,精准匹配50余家本地企业需求,促成中粮与成都酒吧协会、咖啡品牌等签订1.7亿元意向订单。
▲中粮生化(成都)有限公司
当都江堰华川压铸有限公司在高压铸造工艺遇到瓶颈时,市民促中心迅速对接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团队。“政府牵线、专家解题,我们仅通过三四通电话就顺利推进了项目,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企业负责人曾雪峰说。
截至目前,“企业出题、高校揭榜”的模式已促成450余家企业与8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600余项。同时,成都联合清华、北大、川大等32所高校校友会共建联络站,累计服务校友企业2000余家,形成“智力+资本+资源”融合新生态。
蓉商出海资源对接平台则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全链条支撑——从政策解读、法律合规到市场对接。前方高能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创始人唐俊文坦言:“过去靠人脉打听海外信息,零散且不准确;现在政府平台就像专业的导航仪。”今年4月,他随成都政企代表团赴沙特考察,“政府牵头洽谈,企业专注展示实力,公信力自然建立。”此行不仅促成了与北京致远互联的合作,也为企业打开了中东市场的大门。
—— ③ ——
体系之变
从“单点解题”到“系统护航”
如果说“企需我应”服务品牌解决了企业“找谁办”的问题,那么成都进一步推出的“进解优促”升级版,则系统回答了“怎么办、办得好不好”的问题。
成都搭建的“1+1+15+N”政企服务体系——由全市总专班、服务工业企业专班、15个行业专班和N个部门及属地组成,通过分行业、分层级联系企业,建立问题清单、跟进台账和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企业诉求有入口、问题解决有闭环。
这一机制打通了从市级统筹、链条对接到基层落实的服务通道,使企业反映的诉求能够在全流程中获得响应与跟进。
同时,成都依托市区两级总专班、行业专班、区(市)县专班运行架构,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工作合力,有效协调解决企业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难题。新希望、沃飞长空、科伦药业、迪立科技等企业的诉求都已通过总专班提级调度推动解决。
更具创新性的是成都推出的“链长接待+局长坐班”常态化沟通恳谈机制。
通过线上渠道公开发布每周链长专场活动预告,报名企业“一个都不能少”,企业诉求“照单全收”,会场布局精准设置“产业生态圆桌”,定制化安排市级部门、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同桌入座,并配套为期7天的“局长坐班”产业链“攻坚周”,同步构建全年365天常态化“陪伴式服务”,实现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
这种“面对面问需、点对点解题”的服务方式,正成为成都政企协作的高频场景。
9月,成都举办首场“进解优促·面对面——人工智能企业专场”活动。原计划邀请15家企业,实际报名超过60家。现场气氛热烈,企业家们“抢麦”发言,交流持续三个多小时。
▲“进解优促·面对面——人工智能企业专场”活动
10月,“进解优促·面对面——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座谈会在市民促中心举行。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等30余个部门与70多家企业代表“肩并肩”交流。会上,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成都分公司提出新能源车型推广诉求,相关部门现场答复并承诺推进。公司总经理高解放表示:“政府领导第一时间作出回复,让人信服。成都的营商环境既有温度,更有力度。”
▲10月22日,“进解优促·面对面——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座谈会
机制的优化,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成绩上。
今年以来,成都民营企业捷报频传。壹玖壹玖酒类平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蝉联“中国网络零售TOP100”,位列第30位,是酒类流通领域唯一入榜企业。这家企业在拓展速冲咖啡业务时遇到办证难题,其诉求曾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当场得到回应,次日即出台指导意见,打破了政策壁垒,成为“有需必应”的生动样本。
成都民营企业也在资本市场频频“敲钟”:3月,山友暖通工程有限公司登陆纳斯达克,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上市;6月,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前三季度,成都民营经济增加值达9209.7亿元,同比增长6.4%;民间投资增速6.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和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市经营主体合计405.41万户,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
在四川省工商联发布的“2025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成都共有42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从会议桌到圆桌围坐,从“点对点服务”到“链上协同”,成都的企业服务正在完成从“解题式”治理向“系统护航”的跨越。这座城市,以制度的创新和服务的温度,持续为企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并且不断验证着——成都的营商环境,不止于“办事更快”,更在于“相伴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