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岛封关”不再是抽象概念,它正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正式启动全岛封关。当整个海南岛即将成为一个“超级保税区”,商业格局与个人发展机遇正在重构。
这一前所未有的制度探索将如何重塑海南?零关税、低税率的“政策洼地”效应之下,企业与个人如何抢先布局?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会会长李世杰,全景解码封关运作带来的深层变革。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研究会会长李世杰。受访者供图
封关运作是为了更高级别的“开放”
新京报:“全岛封关”这个词最近热度很高,但很多人可能觉得它有点抽象。能否请你用最直白的话告诉我们,海南封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它和之前的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又有什么根本不同?
李世杰:简单来说,封关运作是自贸港更高水平的开放,而非单纯的封闭或者封岛。海南全岛封关的核心本质是将整个海南岛打造成一个接近于“境内关外”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大部分境外商品零关税进入海南岛并在岛内自由流通,海南与内地之间设立“二线”,监管“零关税”货物、享受加工增值政策货物与放宽贸易管理措施货物;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制度设计,实现全球商品要素在海南自贸港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海南自由贸易港与现有22个自贸试验区(69个片区)存在重要区别。自由贸易试验区通常依托一片或者几片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制度创新为主要抓手,实施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贸易开放、推动政府效能提升和监管体制创新,以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其主要的试验任务仍然是对内深化改革。而自由贸易港承载着建设全方位全领域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使命,依托制度型开放探索来充分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打造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和“开放倒逼改革的试验田”。
此外,两者行政范围也不同,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小块区域试点”,为保证政策效果,土地面积通常控制在120平方公里左右;而自由贸易港是海南全岛整体封关,政策将覆盖海南本岛3.39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
新京报:这样一个宏大的制度设计,会给海南本地的产业带来哪些最直接的变革?
李世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政策落地后,海南几大主导产业将迎来新契机:首先,旅游业会从“看风景”升级为“国际度假目的地”。封关后境外商品零关税进入,免税购物品类扩容至6600种(占全部海关商品税目的74%),并将逐步扩大范围直至覆盖绝大部分进口商品。叠加离岛免税政策以及岛内“即购即提”模式优化、85国免签政策,将吸引全球游客,推动传统观光游向高端度假、免税消费、医疗旅游融合发展,形成“旅游+消费+服务”的产业全链条。
其次,现代服务业会走向“国际化高端化”。跨境金融、国际会展、航运物流会迎来爆发期。随着EF账户开户主体范围不断扩容,海南自贸港的资金跨境流动更便利,有助于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封关后,加工增值30%免关税内销政策将进一步提速升级,推动保税加工、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助力海南本土高端制造业发展。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低成本集聚”。低税率政策将惠及全岛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零关税”会覆盖大部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税收政策叠加会大大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运营成本,将吸引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低碳等产业落地,形成“研发+制造+出口”产业闭环,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
借助海南新门户,打造发展新通道
新京报:你描绘的图景非常诱人。对于具体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哪里?
李世杰:对企业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是“真金白银”和“广阔市场”。税收成本大幅降低,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通关效率提升,“径予放行”模式节省全球化企业的运营成本。市场空间广阔,既能依托“一线放开”政策充分对接全球市场,又能依托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低成本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凭借内外双循环交汇点地位,形成“买全球、卖全国”的独特优势。
对个人而言,核心吸引力是“发展机遇”和“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随着更多跨国企业入驻,会带来高质量就业岗位,尤其是通晓国际业务、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会非常抢手。15%个人所得税封顶的税收优惠会大大降低各行业高端和紧缺人才的税负;零关税政策又降低本岛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国际学校、医院等配套逐步完善,将形成国际化生活环境;海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绿色生态环境也会带来额外的幸福指数加成。
新京报:海南的开放,不仅仅是海南自己的事。内地地区应该如何借助海南这个新门户,打造新的发展通道?
李世杰:这是个关键问题。内地地区可以主动从三方面对接。
一是构建“海陆空铁”立体物流网。打通内地至海南的公路、铁路货运瓶颈,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换乘”;利用海南的港口开辟我国中西部内地城市经海南至东南亚的近洋航线,形成“内地+海南+东盟”的海运干线;不断加密海南至内地枢纽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客货运航班,逐步形成“航空货运+跨境电商”联动机制。
二是打造“保税联动+产业协同”平台。内地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可以主动探索与海南自贸港建立“保税货物互认”机制,实现货物“海南保税仓储+内地加工销售”的联动;针对海南鼓励类产业,内地地区可以主动布局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海南进口原材料+内地精深加工+全国市场销售”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三是创新“贸易便利化+监管协同”机制。通过内地与海南的海关数据共享、监管互认,不断简化跨区域货物通关流程;依托海南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内地城市可以设立“海南自贸港联动仓”,实现进口商品“海南备货、内地配送”,降低跨境电商物流成本。
新京报:当海南成为“购物天堂”,会对内地的高端消费和免税产业造成冲击吗?内地的跨境电商又该如何应对?
李世杰:我认为这对内地高端消费市场和免税产业并非单纯冲击,而是可以形成“差异化互补+适度竞争”的格局:海南应聚焦出境替代型消费业态,主要吸引对价格敏感、追求丰富品类的游客,缓解国内高端消费外流局面,逐步实现消费回流;内地高端消费市场则侧重“本地即时型消费”(如高端餐饮、线下体验服务),二者形成旅游消费+本地消费业态互补,共同把消费市场的蛋糕做大。另外,海南离岛免税规模效应也将不断倒逼免税行业升级,推动免税店从单纯的商品销售向“体验服务”转型,形成“海南批量采购+内地精准服务”协同。
对于内地跨境电商,我建议“借势而上”。一是借势海南布局仓储物流,在海南设立保税仓,依托“一线放开”政策快速备货全球商品,打造“海南保税+内地配送”模式来降低进口成本和通关时效;二是创新“跨境电商+免税”融合模式,探索“前店后仓”,对接海南免税政策,拓展高端商品销售渠道;三是聚焦特色品类实施差异化竞争,避开海南优势品类,深耕内地特色产品,通过海南平台出口至东南亚市场,形成“内地货源+海南通道+全球销售”的流程闭环。
直面“闯关”挑战,铸就“枢纽”角色
新京报:封关运作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可能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李世杰: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首先是关注物价波动,既要享受零关税带来的低价商品,也要防止旅游人口激增推高本地生活成本,应当建立物价监测机制,对民生商品实行价格动态监测。
其次,人才竞争会非常激烈。高端产业急需的国际金融、跨境法律、数字经济等人才缺口大,且面临内地一线城市竞争。我们必须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简化外籍人才来琼手续,与高校合作培养本土化人才,用好的事业平台和福利环境留住人才。
金融风险防控是底线。资金跨境自由流动可能带来洗钱、资本外逃等风险。应当尽快建立“宏观审慎+精准监管”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完善跨境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接国际反洗钱标准,强化金融机构合规监管。
新京报: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海南自贸港在全岛封关后,在中国“双循环”新格局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李世杰:海南自贸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交汇点”。具体来说,它是国际循环的“接入点”,通过“一线放开”政策,全球的商品、资金、人才可以通过海南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它也是国内循环的“辐射点”,依托“二线管住”政策,一方面,内地的商品和产能可以通过海南更好地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海南零关税商品和高端服务辐射内地,满足国内高端消费需求;它更是双循环的“融合点”,海南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并推动国内国际规则相衔接,从而探索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路径、新模式。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海南自贸港适时封关运作,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强烈信号。面对“逆全球化”的杂音,我们用行动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不仅是政策优惠,更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决心。海南的实践,将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供应链优化、贸易便利化提供“中国样本”,自贸港封关制度的设计,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发展提供借鉴,助力全球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新模式探索。
记者/陈琳
编辑/樊一婧
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