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力拓主动对接中铝的消息,一开始还以为就是普通商业合作,仔细琢磨才发现,这背后藏着中国掌控钛这种战略金属的关键契机。
要知道,力拓可是澳英合资的全球三大矿业巨头,铁矿石、铜、铝领域常年稳居头部,向来是它掌握资源话语权,如今却反过来主动找中铝,这里面的门道得慢慢说。
力拓主动上门,首先离不开和中铝15年的合作底子。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铝就精准切入,收购了力拓15%的股份,成了重要股东。
后来虽有减持,现在还握着约11%的股权,单靠分红就赚了不少。更关键的是,当时中铝定了个特别聪明的合作规则:不向力拓董事会派驻人员、不参与日常经营,只享受分红权益。
这招太妙了,既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又避开了澳大利亚政府动辄拿国家安全说事的阻碍,为长期合作留足了空间。而且双方的合作早不止于财务层面,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座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最初由力拓与几内亚政府洽谈,后来中资深度介入,现在宝武集团在北部矿区持股49%,中铝在南部矿区间接持股39.999%,早就形成了深度绑定的关系。
当然,力拓主动的核心还是自身的业绩压力。作为上市公司,它每季度都要面对财报考核,股东盯着利润率,管理层的奖金还直接和股价挂钩,根本不敢怠慢。那些短期不盈利、还得持续砸钱的项目,放在财报里就是累赘。
所以它才想出让步:用旗下矿产项目的股权,换中铝减持2%-3%的力拓股份。把累赘转给中铝,财报能变好看,股价稳了,管理层也能跟股东交代。
我一直觉得,这种短期业绩至上是很多西方跨国公司的通病,为了应付季度考核,宁愿牺牲资源的长期战略价值,而这恰恰给中国企业创造了用合理条件拿优质资源的窗口。
这次合作中,有两个项目尤其值得关注,一个关系到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一个则直接决定中国在钛金属领域的话语权。
第一个是蒙古的奥尤陶勒盖金铜矿。它是全球最大的金铜矿之一,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紧邻中蒙边境新建的毛其甘都双轨口岸。
别小看双轨口岸,比起单轨,它能大幅提升货物运输效率,减少陆路运输中的延误和损耗,这意味着中国从这里拿资源,运输成本更低、供应链更稳定。
更巧的是,就在力拓提出合作前几天,蒙古亲中派总理赞丹沙塔尔刚在政治风波中稳固了地位,直接为项目落地扫清了政治障碍。
这绝非偶然的运气,国家间的资源合作从来靠的是长期信任,中国这些年跟周边国家搞互利共赢的外交,攒下的正是这种需要时能用上的底气。
第二个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力拓特意提及的钛矿合作。钛可不是普通金属,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叶片、机身框架离不开它,新能源汽车想实现轻量化也得靠它。
要知道,车身重量每降低10%,续航就能提升约8%,这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是关键指标。
当前全球钛资源格局里,中国以32%的储量居首,澳大利亚排第二占21%,而力拓手里恰好握有大量优质钛矿。现在钛价处于相对低位,力拓可能觉得这部分业务收益有限,但对中国来说,这正是逆周期布局的好时机。
咱们现在粗钛产能已经占全球40%,正朝着50%的目标迈进,要是能拿下更多钛矿资源,就能形成资源-产能-高端制造的完整闭环,彻底摆脱未来在钛金属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
力拓主动找中铝,看似一次普通合作,实则是中国资源战略见效的信号。从稀土到钨,再到如今的钛,咱们正在用长期主义重塑全球资源格局,而这,正是中国高端制造突破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