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起,中美两国开始报复性地相互征收港口附加费,由此引发的市场动荡已推动航运收益攀升至历史高位。
由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管理的跨板块克拉克森海运指数(ClarkSea Index)涵盖了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及气体运输船收益的加权平均值。上周五(10月17日),该指数自2022年底以来首次突破3万美元/日,环比增长5%,提升至30,461美元/日,较十年趋势线高出50%以上。
上周原油运输市场表现尤为强劲,各细分板块全面上涨。超大型油轮(VLCC)平均日收益增长10%至9万美元,中型油轮(MR)平均日收益则飙升44%至2.5万美元/日。
中美航运争端中另一实现显著收益增长的板块是集装箱运输市场,即期运价因跨太平洋航线普遍上调及停航措施的支撑而走强。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整体环比上涨13%,升至1,310点。
克拉克森研究分析师指出,以运力占比计算,目前全球约2%-7%的货运吨位(以船队数量计算,约为1%至3%)停靠中国港口可能受到该费用影响。从整体来看,航运公司可通过调整船舶部署来应对费用影响,但这一规模足以引发短期市场动荡,并导致租船偏好变化及市场效率下降。克拉克森在最新周报中表示,上述因素在当前供需紧张的市场环境中可能 “总体起到支撑作用”。
9月29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的决定。条例明确提出: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对中国船东、运营商、船舶或者船员采取或者协助、支持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国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这是对美国此前公布的同样于10月14日生效的港口费计划的强势反击。
中国于10月14日正式开始对美国所有、运营、建造或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征收每吨净吨400 元人民币(约合56美元)的特别港口费,但明确指出中国建造的船舶可豁免该费用。根据对此项新规的最后调整,进入中国船厂维修的空载船舶也可免缴特别港务费。
10月19日,中国交通运输部长刘伟呼吁全球航运公司和港口运营商“要共同推动自由贸易,抵制保护主义,构建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他在以“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表示:“全球海运业同仁应当携起手来,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开放的海运市场,维护全球经贸发展的共同利益。我们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与各国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开创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