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2025年的啤酒行业,正上演“存量博弈”的残酷竞赛。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8月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同比下降0.2%,头部企业的竞争已从“增量抢食”转向“存量绞杀”。
10月20日,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000729.SZ)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48.75亿元,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为6.68亿元,同比增长26%。
今年前三季度,燕京啤酒实现营业收入为134.33亿元,同比增长4.57%;归母净利润为17.70亿元,同比增长37.45%。2025年1-9月,公司实现啤酒销量349.52万千升(含托管经营),同比增长1.39%。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0.65亿元,同比增长23.51%,主营业务现金回笼能力持续增强,财务费用为-1.61亿元,显示公司利息收入高于支出,资金成本较低,财务状况稳健。同时,短期借款从6.82亿元降至1.38亿元,偿债压力减轻,总资产从231.47亿元增至253.23亿元,显示燕京啤酒资产规模持续扩张。
01
增长引擎:
U8与效率双轮驱动的“高光时刻”
燕京啤酒本季度最值得称道的突破,是将U8单品打造成了啤酒行业“大众升级”浪潮中的标杆样本。
财报虽未直接披露“燕京U8”的季度营收,但结合半年报数据可见,其主导的中高档产品上半年实现营收55.36亿元,占主营业务比例达70.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7个百分点,毛利率更是高达51.71%。
这一数据意味着,每10元营收中就有7元来自U8及其所在的中高档矩阵,彻底扭转了五年前中低端产品占比超60%的被动局面。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U8对8元价格带的绝对掌控力。在百威亚太重兵布局1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华润雪花聚焦12元价格带的间隙,燕京精准卡位8元价格带,这一价格带恰好覆盖一二线城市年轻群体与三四线城市升级需求,2025年上半年增速达15.2%,远超行业整体0.3%的增速。
据了解,河北燕京新建的5万瓶/小时智能化生产线,从开工到量产仅用121天,2025年自产销量目标直指10万吨,这种“市场卡位+产能落地”的协同效率,使其在该价格带的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18%跃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27%,成为名副其实的“价格带王者”。
前三季度啤酒销量仅增长1.39%(349.52万千升),但营收增速(4.57%)是销量增速的3.29倍,这种“量稳价升”的良性循环,使其在包装材料价格下行的行业红利期,实现了毛利率的加速提升,较去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远超惠泉啤酒3.06个百分点的毛利率增幅。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运营效率层面,燕京交出了一份足以改写行业认知的答卷。其推行的 “全渠道融合+区域深耕”战略,在华北核心市场显现成效,通过2.3万个终端网点的数字化改造,实现订单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12小时,渠道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降至28天。
这种效率提升在财务数据上体现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11.62%,同比提升2.64个百分点,不仅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同期新高,更在啤酒行业ROE平均水平仅8.3%的背景下,跻身行业前三。
河北燕京的U8生产车间引入国际顶尖的酵母扩培系统与清酒罐监测设备,通过全程信息化数据采集,将产品不合格率从0.3%降至0.08%,工人劳动强度降低40%。
这种“技术换效率”的转型,直接带动制造费用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叠加销售费用率的持续优化,公司在不削弱品牌投放的前提下,实现了费用端的精准管控,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仅增长1.1%,远低于营收4.57%的增速,展现出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支撑业绩增长的“压舱石”,是燕京在华北市场的深度渗透。延续三年的“百县工程”战略,已在河北、北京、内蒙古等核心区域培育出127个“百万级销量县城”,这些县域市场贡献了总营收的42%,且增速达7.8%,远超整体营收增速。
以河北市场为例,其省内销量占比达68%,较华润雪花(32%)、青岛啤酒(29%)形成绝对优势,这种区域垄断性地位,与惠泉啤酒深耕福建市场(省内营收占比73.8%)的策略异曲同工,但规模与增速均领先一筹。
区域优势不仅保障了基本盘稳定,更成为大单品推广的“试验田”。U8在华北市场的渗透率已达41%,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这种“区域爆款→全国复制”的路径,为其后续增长提供了清晰的扩张逻辑。
02
增长暗礁:
五重风险撕裂“复兴隐忧”
37.45%的净利润增速,前三季度8541.85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中,7435.73万元来自土地收储款,占比高达87.05%,这意味着公司近5%的净利润依赖一次性资产处置,而非核心经营能力提升。剩余2962.83万元政府补助中,80%为阶段性产业扶持资金,2026年将面临不确定性。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核心净利润增速为33.59%,较账面增速低3.86个百分点。对比惠泉啤酒23.7%的净利润增速完全来自经营改善(非经常性损益占比仅1.8%),燕京的利润含金量高下立判。
投资收益的构成更显尴尬。97.41万元投资收益全部来自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的29.19万元增长233.73%,与青岛啤酒通过产业链投资获取稳定收益的模式形成鲜明反差。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应付票据从期初9169.20万元飙升至3.93亿元,增幅328.78%,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40.65亿元。
作为经销商信心“晴雨表”的合同负债(新准则下原“预收款”核算科目),从期初16.20亿元降至期末11.21亿元,同比下降30.81%;且未伴随应收账款增长(应收账款期末约19.27亿元,较期初22.95亿元下降约16.03%),这反映出经销商备货意愿有所回落。若“金九银十”旺季的终端动销疲软态势持续,2026年营收增长可能面临一定压力。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建工程的异常扩张,暴露出战略规划的严重缺失。该科目从3.48亿元增至7.71亿元,增幅121.39%,但财报仅以“新增技改项目”含糊带过。结合公开信息梳理发现,仅河北U8生产线技改项目投资1.3亿元,剩余6.41亿元投向不明。是扩产高端产能?还是升级现有设备?这种信息披露的模糊性,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要求严重不符。
在建工程大额增加的同时,其他流动资产(主要为待抵扣进项税)同比锐减68.52%,库存从39.46亿元降至37.55亿元,一边砸钱搞技改,一边缩减采购量,这种“生产规划与市场预判脱节”的操作,已埋下产能闲置隐患。
图源:燕京啤酒2025年三季度报告
另外,U8大部分应收和利润,但其他产品表现惨淡:传统大单品“燕京纯生”销量同比下降5.2%,低端产品“清爽”系列销量下滑13.3%,与华润雪花“勇闯天涯SuperX+马尔斯绿”双单品驱动、青岛啤酒“经典1903+白啤”矩阵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燕京而言,这份三季报不是“复兴勋章”,而是“转型战书”。短期必须破解三大难题,一是与供应商重新协商账期,将应付票据规模压缩至2亿元以下,缓解供应链压力;二是暂停非核心技改项目,聚焦U8产能优化,提高在建工程周转率;三是启动经销商扶持计划,通过增加返利、优化动销,提振合同负债至15亿元以上。
在行业缩量调整期,燕京若不能在2026年前补上资金管理与创新短板,37%的净利增速或许就是本轮增长的顶点,甚至可能重蹈2017年营收下滑的覆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张临山
商 务:尹 楠
头图来源:燕京啤酒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