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世界闻名的“鹌鹑大王”,凭借饲料登顶首富。
却在巅峰时期豪掷千万押注“猪周期”,错估市场,赔了个精光。
如今,每天睁眼就要偿还500万利息。
从掌控千亿市值的首富到负债千亿的“首负”,他究竟踏错了哪一步,造成这般局面?
发家之路
刘永好1951年出生的时候,上头已经有了3个哥哥了,一家7口人全靠父亲每月的38元工资过活,在刘永好20岁之前,他都没有穿过一双完整的鞋子。
但即使生活如此拮据,他们老刘家还是出了两个大学生,刘永好就是其中之一。
他考上德阳机械制造学校,毕业后还捧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但他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还没有二哥摆摊修家电来的快。
1980年,他二哥在仅仅几天的时间内,就赚到了300元,相当于他10个月的工资。
这笔钱彻底更新了兄弟四人对“收入天花板”的认知,也让刘永好有了创业的想法。
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刘永好便说服其他哥哥集体辞职,准备一起开一个电子厂。
但等他们技术和管理都备好了,却被扣上了一顶“资本主义”的帽子。
没办法,刘永好也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将目标转向农业。
只是,钱都花在了电子厂,现在想开新的,只能去银行贷款。
可银行怎么会把钱给4个无业游民,于是,他们偷摸把家里的手表、自行车都卖了。
前前后后凑了1000元,准备包地种菜,但因土地难以集中放弃了,随后,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养殖业,养起了鸡和鹌鹑。
在养殖过程中,四兄弟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计算,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成功研制出高产量的鹌鹑品种和配套饲料。
1983年底就孵化出5万只小鸡、1万只鹌鹑,还带出11个专业户。
到1986年,年产鹌鹑15万只,鹌鹑蛋卖到国内外,刘永好也成了“世界鹌鹑大王”。
也就在这时,刘永好又发现了新商机。
养猪大户
他去广州出差的时候,发现国产猪饲料的质量非常差,农民只能排长队花高价买进口饲料。
这让他灵光乍现,决定进军猪饲料市场,于是,兄弟4人投了400万元建饲料研究所和工厂,又拿出400万元请专家搞研发,还跑到农村跟养猪户打听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中国第一款国产乳猪饲料“希望牌1号乳猪全价颗粒饲料”。
这款饲料价格比进口的便宜了30%,质量却翻了一番,一上市,就受到疯抢。
仅仅3个月的销量就超越了当时的行业巨头正大集团,成功占领成都市场。
1992年,刘永好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集团成立后,业务迅速扩展至全国,被评为“全国最大私营企业第一名”。
在1995年的时候希望集团的市值就高达15亿元,产品更是远销海外,集团的业务越来越多,经营范围越来越广,于是兄弟4人决定规避风险,进行资产重组。
刘永好也就顺势组建了新希望集团,年产值突破了15亿元,坐稳中国饲料百强第一的位置。
也是这一年,他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以12亿身家成了四川首富,之后近30年里几乎没离开过这个位置。
新希望集团也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刘永好又盯上了产业链下游的养猪生意。
2018年之前,新希望的养猪业务规模不大,更多是配合饲料销售的配套业务。
然而,到了2018年8月,非洲猪瘟首次在辽宁沈阳确诊,随后通过生猪调运、饲料运输等途径快速扩散,31个省份很快都出现了疫情。
为控制疫情,全国累计扑杀生猪116万头,生猪存栏量从4.3亿头骤降至3.1亿头。
市场上卖猪的急剧减少,猪价也从每斤8元涨到了40元。
养殖户们赚得盆满钵满,高额利润也让刘永好觉得机会来了。
首负
他正式提出养猪大扩张计划,一口气宣布投建9个生猪养殖项目,投了89亿,还把猪场建到了菲律宾。
这些资金里,80%都来自银行贷款。
与此同时,新希望智能化猪场也陆续落地,空气过滤系统、自动喂料设备等投入让养殖成本从每公斤12元涨到16元。
但大量资本的加入也让猪肉市场供大于求,2021年猪肉价格又回落到了十几二十元的低价。
新希望刚建成的庞大产能瞬间成了包袱,当年就遭遇上市以来首次巨亏,金额高达96亿元。
而新希望在养猪业务上的大规模扩张,不仅面临着猪肉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还暴露出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2023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分别为15元/公斤和16.6元/公斤,而新希望高达17.5元/公斤。
在“大干快上”的模式下,管理能力却没能跟上,导致这三年内亏损金额就高达135亿元,而且债务也跟着飙升。
2020年前公司长期借款不足50亿,可2021年直接涨到327亿,总负债突破862亿。
到2023年,总负债就到了936.8亿元,光一年的利息就是十几个“小目标”。
四川首富短短几年,就变成了四川“首负”。
如今,已经74岁的刘永好依旧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身份活跃。
8月的时候他还去海南考察,率队与海南农垦集团签约共建“海垦新希望”品牌。
新希望集团在他的“瘦身增肌”策略调整下已实现经营回暖,但他身上仍背负着巨额的外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