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拆二代”开始送外卖,这个画面像一记闷雷,击穿了过去二十年关于财富与命运的神话。我们曾以为,拆迁是命运的馈赠,是阶层跃迁的捷径,是普通人逆袭的最后门票。可现实却告诉我们,那笔看似丰厚的补偿款,不过是一场短暂的幻觉。当房子盖到第十层,市场开始冷却;当贷款还到第十年,工作却没了着落。那个曾经躺在拆迁款上幻想未来的人,如今头戴安全帽、身穿外卖服,在城市楼宇间穿梭,只为挣下明天的房租和孩子的学费。
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已落幕,它曾像一台巨大的财富分配机器,把土地变成货币,把农民变成“市民”,把一代人的青春抵押给三十年的房贷。但今天,这台机器正在减速、停摆。房价不再疯涨,开发商暴雷不断,城市不再疯狂扩张。人们开始问:当房地产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我们靠什么活下去?
记者蹲在街角,问一位抽着旱烟的老大爷:“您知道什么叫城镇化建设吗?”老人摇摇头,又点点头:“我是农民,我说不太好。但我知道,8万块钱把我家的2亩地征了,然后政府500万卖给了房地产商。后来我儿子拿着那8万,加上他媳妇攒的8万,去城里交了首付,结果成了20年的房奴。”
这短短几句话,道尽了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最核心的运行逻辑。土地财政支撑地方发展,房地产拉动钢铁、水泥、家电、装修等一系列产业,银行提供信贷,家庭背上债务,城市不断摊大饼。所有人被卷入这场宏大叙事:农民离开土地,青年进城买房,家庭负债前行,政府靠卖地养基建、养公务员、养教育医疗。房子,成了这个时代最坚硬的锚点,也是最沉重的枷锁。
可问题是,这个模式还能走多远?
人口在减少,出生率持续走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结婚生子。一个家庭供养一套房尚且吃力,更别说支撑整个产业链。当“接盘侠”越来越少,房价的支撑力自然减弱。而那些曾经靠拆迁致富的人,很多人并没有因此获得持续的收入能力。8万变500万,是账面财富;但若没有产业支撑、没有技能提升、没有财富管理意识,这笔钱很快就会被消费、被投资失败、被通胀稀释。最终,许多人还是回到了原点——只是这一次,他们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退路。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个社会的运转,已经太依赖房地产。地方财政靠卖地,企业靠房地产投资,家庭资产靠房产估值,甚至连婚恋市场都以房为门槛。一旦房地产降温,整个链条就开始松动。财政收入下降,政府投资项目放缓,就业岗位减少;房企裁员,建筑工人失业,装修行业萧条;家庭资产缩水,消费意愿降低,内需进一步萎缩。于是,那个送外卖的“拆二代”,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是整个经济结构失衡的投射。
那出路在哪里?
我们必须承认,房地产不可能永远当“救世主”。未来的增长,不能再靠卖地盖楼,而要靠真正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我们需要发展高端制造、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我们需要改革财税体制,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建立更可持续的地方收入体系。我们需要完善社会保障,让年轻人不再把买房当作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源。
同时,也要重新定义“城镇化”。它不该只是把农民赶进高楼,把田野变成楼盘,而应该是让城乡之间实现资源的公平流动,让留在农村的人也能享受现代生活,让进城的人不必背负一生的债务。城市更新、旧改替代大拆大建,成为新的方向,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发展模式的转型。
那位老大爷或许不懂“城镇化建设”的学术定义,但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真相:我们曾用土地换发展,用一代人的负债换城市的光鲜。现在,是时候思考,如何让发展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而不是让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负重前行。
当“拆二代”开始送外卖,我们不该嘲笑他的落魄,而应反思这个系统的失衡。房地产的退潮,暴露的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整个发展模式的局限。真正的考验不是房价涨跌,而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智慧,去构建一个不靠房地产也能繁荣的社会。
那一天,或许才算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