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马克龙终于实现了领导欧洲的夙愿。9月4日,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积极斡旋下,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志愿联盟高级别会议在巴黎金碧辉煌的爱丽舍宫隆重召开。这场盛会汇聚了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内的近30位欧洲政要,几乎囊括了欧洲大陆所有重要国家的领导人。
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激烈讨论,与会各国在对乌军事支持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马克龙在会后记者会上难掩兴奋地宣布,已有26个欧洲国家正式承诺,将在俄乌实现停火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为这个饱受战火摧残的国家提供长期安全保障。这一历史性决议无疑为马克龙的政治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彰显了法国作为欧洲传统大国的领导地位。长期以来,法国一直以欧洲领袖自居,马克龙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欧洲战略自主,试图带领欧洲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如今26国集体响应法国的号召,无疑是对法国领导力的重要认可。
然而,马克龙的喜悦可能为时过早。他即将面对的对手俄罗斯,向来以强硬作风闻名于世。这个被世人称为战斗民族的国家,在维护国家利益时从不退缩,其行事风格就像非洲草原上无所畏惧的蜜獾,永远保持着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彪悍作风。
面对欧洲26国的军事部署计划,俄罗斯的反应可谓迅捷而强硬。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记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任何外国军队出现在乌克兰领土上,都将被俄方视为对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而普京总统的表态更为直白,他在9月5日出席符拉迪沃斯托克东方经济论坛时警告说: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所有外国军队,都将成为俄军的合法打击目标。这番言论无异于向欧洲发出最后通牒。
但俄罗斯的威胁绝非虚张声势。与只会打嘴炮的某些国家不同,俄罗斯既有强硬的态度,更有与之匹配的军事实力。对于马克龙和他背后的26国联军来说,俄罗斯就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及自身。
虽然表面上看,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处于劣势,因为它不仅要对抗乌克兰,还要面对几乎整个西方世界的围堵。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远超俄罗斯,仅GDP就是俄罗斯的15倍之多。在西方全方位的制裁和军事援助乌克兰的背景下,俄罗斯确实承受着巨大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欧洲出兵计划并非由美国主导的北约推动,而是由英法组建的志愿联盟发起。更关键的是,美国现任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在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重申,美国对乌援助将维持在武器供应和空中支援层面。
缺少美国的直接参与,欧洲联军的威慑力将大打折扣。虽然26国的名头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其中不少国家军力有限。像爱沙尼亚、冰岛这样的小国,连维持自身国防都需依赖北约,能提供的军事支持自然十分有限。更棘手的是,志愿联盟内部在派兵问题上分歧严重。德国、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大国都明确反对直接军事介入,意大利副总理甚至公开嘲讽马克龙,建议他要打仗就戴着头盔自己上。
因此,实际能指望的军事支持可能主要来自英国。届时所谓的26国联军,很可能演变为以英法为主的有限军事存在。根据全球火力指数(GFP)最新数据,英法两国的现役军人分别只有20万和18万,主战坦克各约200辆,火炮百余门。这样的军力规模,能向乌克兰派遣的部队可能不超过2万人。
相比之下,俄罗斯拥有百万大军,装备数千辆坦克和上万门火炮。即便只投入部分兵力,也足以碾压欧洲联军。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现实,马克龙才强调要在停火后派兵,而非直接参战。这暗示法国可能更想通过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在乌克兰获取影响力。
但无论如何,俄罗斯绝不会容忍欧洲军队出现在乌克兰。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本就是俄罗斯为消除西部边境威胁而发动的。若允许欧洲驻军乌克兰,就意味着俄罗斯所有的牺牲都将付诸东流。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