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素有“金九银十”的销售节奏,为了促进楼市消费通畅,最近不少城市回应市场期待,抓住时机优化出台稳楼市“组合拳”政策,着力营造楼市消费的良好环境。
8月25日,上海市六部门印发《关于优化调整本市房地产政策措施的通知》,涵盖住房限购、公积金、住房信贷、住房税收等6项政策的调整优化。8月26日,苏州取消市区范围内新建商品住房2年限售政策。另有成都、珠海等城市出台公积金新政降低首付比例、提高贷款额度以及支持又提又贷。
从市场反馈来看,各地用好“调控自主权”而优化的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上海发布政策后仅一天,楼市已展现出明显的积极变化,有机构统计,8月25日、8月26日两天,其二手房成交环比上周增长约14.8%,新增客环比增长约40.1%。我们的一线采访发现,亮眼的是外环外的新房市场,一些好楼盘在成交上表现极其突出,8月26日,上海外环外保利发展、金茂等旗下楼盘出现开售就“日光”现象。苏州取消限售政策,也释放了改善性住房需求,当前的限售政策对于对激发市场活力具有抑制性,在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上已不符合实际情况,能“早退”确实就要“早退”,还存在这类不利于消费的限制性措施的地方,要根据发展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在稳住楼市的消费环境改善上,可以说还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对于各地而言,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但狠抓当前,赢得时间,就是赢得一切。这次上海调整限购、信贷和税收等系列政策,覆盖范围广,在降低购房成本、释放合理住房需求方面是做出了系统性安排,这是十分关键的改革发展举动。局部市场的稳固、上行会带动更多城市一起企稳和良性循环,房地产市场的生态体系就会更健康和稳定。
楼市的温差效应和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各地楼市治理与发展的重头戏。每一个经济细分领域,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后,根本的原因基本是预期和信心发生了变化。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全国楼市的发展变化脉络来看,政策功效是巨大的,而随着时间的变化,目前不少地方在放松和增加需求措施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在住房需求被激活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政策效应不似以往那么持久。我们从底层逻辑来观察,也发现当前楼市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已经越来越集中于预期和信心的变化。
市场预期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观察楼市既要关注可见的成交量价走势,又要关注背后参与主体的预期、信心和健康状况。如果仅限于住建领域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和鼓励高质量有效投资,力量是单一的也是有局限的。进一步稳住楼市推动健康发展急需通过进一步全面落实中央在住房、土地、金融、财税上的重大部署和深化改革,以系统协同和系统改革双引擎来实施旨在稳预期、强信心的一系列操作。换言之,宏观政策的操作一定要依托于改革,从目前楼市的发展变化特点来说,这是一个可以看清楚的基本事实。
只有底层逻辑范围的居民和企业预期稳定了,信心增强了,楼市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减轻,源自需求和供给两翼的矛盾和问题才可随之化解,进而巩固和增强楼市稳定的良好态势,才会有坚实的理性回升基础和保障。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稳住楼市、城市更新,还是企业开发好房子,都不是单一力量可以解决的问题。试想一下,在很多地方楼市信心不足、需求疲软、库存压力、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不沉下心来抓落实系统施策,不以“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的精气神抓改革发展,那么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都会被打折减效。当前,推动楼市稳固发展的“推动力”就来自消费端的动力牵引,来自经营主体的活力释放,来自庞大市场的内需驱动,来自金融财政的雪中送炭……这些“推动力”的强度,都与综合政策效力密不可分。
全面看,楼市的稳定能够增强社会信心和市场预期。从这些底层逻辑角度来说,在把握稳住楼市总目标、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总方向、推进城市更新总要求的前提下,每一个稳住楼市的相关部门、地方还要持续用力,继续乘势而上,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
(此文刊于中国房地产报9月1日01版 责任编辑 何可信)
值班编委:李红梅
流程编辑:温红妹
审读:戴士潮
中国房地产报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