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全新画卷在各省份的经济数据中徐徐展开。高质量发展,正如同精密的刻刀,重新塑造着省级经济竞争的格局。在十四五规划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平衡,将成为各省份经济排位战中至关重要的胜负手。
首当其冲的,是资源型省份的转型之困。山西省以11463.7亿元的GDP位列第21名,0.82%的增长率在工业大省中显得步履蹒跚。即便煤炭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12%,但“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依旧尖锐。非煤产业占比仅为38.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更是同比下降3.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的奋起直追。内蒙古凭借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5亿千瓦,以及绿色氢能项目的落地,GDP增速强势回升至4.3%。能源替代的赛道上,区域转型的竞速已经悄然升级。
再看长三角地区的激烈角逐。上海,这座全球金融中心,上半年GDP为26222.15亿元,以微弱优势险胜湖南,仅仅领先0.21个百分点,惊险守住第九名的位置。金融服务业增量高达620亿元,科创板企业市值更是突破10万亿元大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位,也强劲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然而,湖南也毫不示弱,虽然其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硬核制造业见长,但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至4.1%,暴露出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补齐短板的紧迫需求。两者之间仅仅相差55.65亿元,这微小的差距,折射出制造强省与高端服务型城市之间的差异化竞争,也预示着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令人瞩目的新星。四川省上半年GDP达到31918.2亿元,以1473.2亿元的增量和4.84%的增速,力压河南、湖北等传统经济强省,首次跻身全国前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持续深化,无疑是强大的助推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贡献了超过六成的工业增加值。天府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拓展至52条,带动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7.3%。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四川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额突破2000亿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0家,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四川经济的新增长极。
从整体格局来看,广东省依然以68725.4亿元的傲人成绩稳居榜首,江苏、山东紧随其后,分别位列二三位。浙江则以45004亿元守住第四名的宝座。这几大沿海强省,凭借着创新驱动,持续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图景的生动写照。沿海强省的创新驱动,内陆省份的产业突围,都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而上海与湖南的贴身较量,四川的强势进阶,山西的增长困局,也为我们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如何平衡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