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澳大利亚葡萄酒重返中国市场,酒商们以为等待的是一场久违的盛宴。可一年过去,数据冰冷地泼了一盆冷水:今年6、7月进口量腰斩,进口额下跌一半。难道澳洲酒回归所带来的热潮,真的只是一场幻境?
今年6、7月,澳大利亚葡萄酒的进口量与进口额开始双双下滑。根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在这两个月进口澳洲葡萄酒的数量为1338万升,价值为1.28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相比去年6、7月分别大幅下滑了52.03%与41.62%。
澳大利亚葡萄酒在去年3月正式被取消了反倾销与反补贴的惩罚性关税,但由于中国进口商需要下订单,葡萄酒需要从澳洲运到中国来,这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在4月进入中国市场的更多是此前积压在保税港的葡萄酒,或者从香港澳门进入的澳洲葡萄酒。澳洲酒真正大量回归中国的时间,实际上是去年的6、7月份。
从去年6月到今年,小乐并没有听到太多澳洲酒供不应求的声音。过去一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澳洲葡萄酒究竟是被消费者喝掉,还是形成了库存?
用今年6月以后的数据去对比去年同期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如果销路很好,那么今年的进口规模理应与去年相当,即便少一点点,也不会减少到哪里去。
然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就今年6、7月而言,澳洲酒的进口不仅出现了下跌,下跌幅度还不少——进口量已经出现了腰斩。
对于这种惨状,行业人士们倒普遍认为正常。一名葡萄酒进口商表示:“去年6、7月,是澳洲酒放开后首批货物集中到岸的时间,进口量大十分正常,特别是奔富的经销商与品牌方签订了合约,奔富的平行进口货也赶在这个时间进来,这些都是硬通货。”而到了今年6、7月,这种集中到货的情形已不复存在,而是一个比较正常、补货的贸易生态,下跌在正常不过。
不仅如此,6、7月还不是一个补货的高峰期。杭州澳之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洁秀指出,每年6、7月是葡萄酒的传统销售淡季,也是补货的淡季。
“澳洲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进口精品酒,对于酒的品质管理很有要求。以我们小公司为例,6-8月我们从来不安排货柜进口,因为国内的夏天对于葡萄酒很不友好,用冷藏柜成本过高。所以一般酒商的订货周期都是1-3月份订货一次,6月之前到货;下半年9月份之后再来货柜。”王洁秀说,“澳洲酒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进口商补货都很充分了,完全没有必要赶在这个时候进货。”
专注于澳洲葡萄酒进口与分销的上海葡睿酒业有限公司CEO洪波涌指出:“这个时间点是澳洲的新财年,有一些大品牌的订单今年有了新价格政策和配货政策,这样也会人为导致这个时间点的订单会减少。”
那么,当前澳洲酒的动销情况究竟怎样呢?洪波涌坦言情况有些差强人意:“我认为澳洲酒在是市场上能见度还远远不及“双反”之前,由于行业处于低谷、渠道饱和、动销不畅,很多想经营澳洲产品的公司暂时没有来得及下单进货,一些主流渠道里澳洲SKU数量的占比依然偏低。”
他补充说,“挑战主要来自低迷的经济形势,我觉得暂无有效解决办法,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身去适应形势,在新形势下寻找新的立足点和机会点。”
但洪波涌也乐观地表示,基于他的接触与了解,消费者如今对澳洲产品的热情和偏爱依然存在,所以澳洲酒依然还有很多增长空间。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目前100多元到300元的澳洲产品最好卖,这也是澳洲酒最擅长的价格段位。这个价位带的澳洲酒是风格多样,各领风骚。”洪波涌提到澳洲酒的优势依然显著。
“人见人爱的奔富自然不用管多说,兰顿榜单现在在中国也有很高认知度。喜欢勃艮第的会去追一些高端澳洲霞多丽;喜欢波尔多的也能在澳洲找到类似风格比如玛格丽特河赤霞珠;骨灰爱好者更是把澳大利亚当作日常宝藏产区到处寻宝。”
洪波涌进一步指出:“这是属于精品酒的时代,更是澳洲酒大放异彩的舞台,越小众精品有特色的产品越好卖。今年我们公司增长最大的产区是西澳,这确实在几年前不敢想象。”
一名行业人士指出,在更理智、更成熟的时期,澳大利亚葡萄酒依旧可以在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量肯定是不如大爆发的时期,但这种细水长流式的发展,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本文中部分图片源自Unplash以及wine-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