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关系走过五十载风雨历程的关键时刻,欧洲两位“当家人”——科斯塔和冯德莱恩,还未正式踏足中国,便已感受到来自北京的直率与坦诚。与以往外交场合的客套寒暄不同,中国此次开门见山,直接为来访的欧盟代表团布置了一份“家庭作业”,这无疑给两位欧洲领导人一个措手不及。
外界纷纷猜测,这两位欧洲掌门人将会带来怎样的“见面礼”。然而,中方早已明确表态,无需那些华而不实的场面话,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才是关键。长期以来,欧洲一些政客既渴望从中国市场获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又在国际舞台上追随某些势力,对中国指手画脚。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做派,早已引起中方的不满。此次访问,正是检验欧洲究竟是真心想与中国携手同行,还是另有所图的关键时刻。
回顾近期欧洲政客的言行,更是耐人寻味。冯德莱恩前脚刚在北约总部发表强硬言论,将中国描绘成离间欧美关系的“心腹大患”;后脚却又迫不及待地要来北京洽谈合作、签署协议。这种变脸速度,恐怕连川剧演员都自叹不如。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欧盟在宣布新一轮对俄制裁时,竟然将几家中国企业也牵涉其中,这种“黑虎掏心”式的举动,着实令人费解。难道欧洲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将所有好处占尽?
北京方面显然对此心知肚明。外交部发言人直接表明中方希望中欧关系能够“全面、辩证、发展”。这六个字看似平常,实则蕴含深意。
首先,“全面”二字无疑是给冯德莱恩之流的一记耳光。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动辄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与中欧关系的走向挂钩。中方明确指出,不能用放大镜寻找借口,地球并非只围绕乌克兰转动!按照欧盟的逻辑,中国是否也可以将“北溪”管道爆炸案,视为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其次,“辩证”二字则直指某些欧洲政客的虚伪。他们白天开着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招摇过市,晚上回到议会却大肆抨击中国搞“不公平竞争”。这种精神分裂的症状,恐怕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去年中欧贸易额创下超过八千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时,为何无人提及中国是“制度性对手”?如今,眼见自身企业竞争力下降,便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这与自家包子铺生意不好,就污蔑对门包子掺了“金坷垃”有何区别?
最关键的,还是“发展”二字。这既是对欧洲的提醒,也是警告——不要再抱着殖民时代的旧观念不放。一些欧洲人总是摆出“人生导师”的姿态,动辄对别国指手画脚。然而,世界经济格局早已发生巨变。当年依靠坚船利炮开路的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早已过时。中国摆出数据:中欧每天的商品贸易额超过二十亿美元,相当于每分钟就有十几个集装箱的中国商品运往欧盟。面对如此庞大的贸易额,谁也不敢昧着良心说要与中国“脱钩”。
然而,欧洲近期的举动却令人寒心。欧盟此前放风的“去风险”战略,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欧盟竟然将几家与俄罗斯毫无关联的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这种“敲山震虎”的伎俩实在拙劣,难道还以为中国是百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软柿子?正如一些观察人士所言,这简直是“既要吃席又要摔碗,吃完还要骂厨子”。
讽刺的是,欧洲内部也存在严重分歧。东欧国家渴望中国投资以振兴经济,而西欧国家却捂紧钱袋,高喊“价值观”。冯德莱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顾及德国的脸色,又要安抚波罗的海小国。此次访华,对她来说无异于走钢丝——既不能得罪国内的鹰派势力,又不能错过与中国真金白银的合作机会。随行代表团中挤满了商业巨头,也表明这些政客心中非常清楚,与谁过不去也不能与钱过不去。
北京此次提前打预防针,就是要拆穿西方那套“政经分离”的把戏。一些人幻想在中国市场捞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大旗。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即使在普通百姓家都会被人鄙视,更何况是国家间的交往?中国明确表明态度:休想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天下没有这样的便宜事。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访问是“商定”而非“邀请”。一字之差,意味深长。正如街坊邻里串门,自己主动上门与被主人三请四邀,待遇自然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欧盟内部的一些操盘手恐怕早已坐立不安。德国汽车企业等着签署新能源汽车大单,法国酒商盼望着关税减免,南欧国家则期待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欧洲政客们再摆架子也说不过去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这次访问能够立竿见影。欧盟现在就像一个消化不良的巨人,脑袋想往东,胳膊却要向西,腿脚更是各自为政。冯德莱恩虽然顶着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头衔,但真正能够拍板的事情却少之又少。这场博弈不仅是中欧之间的较量,也是欧洲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正如智库专家所言,这好比中国要同时与28个管家谈判,而这些管家们却还在为谁来掌管钥匙串而争吵不休。
尽管如此,这次会晤仍然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如果双方能够制定出明确的规则,那么未来的摩擦和碰撞,就能有章可循;如果双方仍然各说各话,那么裂痕只会越来越大。中国掌握着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王牌,而欧洲则掌握着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话语权。如果双方真的要针锋相对,那么谁也无法从中获益。明智的人都明白,合作才是双赢的正确道路。
总而言之,这五十年的中欧关系,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探戈舞。有时你进我退,有时互相踩脚,但最终还是要按照同样的节拍跳下去。如今,乐曲奏到间奏,到底是更换新的乐谱继续共舞,还是掀翻桌子一拍两散,完全取决于欧洲是否能够放下身段,学会平等共舞的真谛。毕竟时代已经变了,即使想继续领舞,也要看看舞伴是否愿意跟着转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