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是哪些,中美日三国必然榜上有名。
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三户“富豪”实际上都背负着巨额债务,数字还大到无法想象,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些债务三国态度却是截然不同...
那么,这些债务到底是怎么回事?
美国作为全球 GDP 最高的国家,其债务规模也同样 “名列前茅”。
截至今年,美国国债加上地方债务总数已超过 40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美国自身的 GDP。
可以说,虽然美国经济看似繁荣,实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债务隐患。
在这 40 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中,有七成多来自美国国内民众、银行和企业,这背后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盛行的提前消费文化。
长期以来,美国社会一直倡导超前消费理念,信用卡的广泛普及更是让民众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从日常购物到购置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许多美国人都习惯于借贷消费。
据统计,2005 年近 3 亿美国民众平均每人欠账 3.1 万美元,相当于当年 GDP 的 2/3。
这种消费习惯使得民众债务缠身,进而导致国内银行和企业也深陷债务的泥沼。
家庭和企业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纷纷向银行贷款,而银行也乐于放贷,进一步加剧了债务规模的膨胀。
剩下两成多的债务则来自外国,中国、日本、英国等国家都是美国国债的重要持有国。
各国出于外汇储备管理、国际投资等多种因素考虑,选择购买美国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政府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让美国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曾经,对于这些债务,美国一直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原因则是由于掌控着美元霸权,美国长期以来实行 “借新还旧” 的债务策略。
当旧的国债到期时,美国政府便发行新的国债来偿还旧债,将债务危机不断向后拖延。
这种做法看似巧妙地维持了债务链条的运转,实则是在不断积累风险,但美国政府坚信,凭借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总能找到接盘侠来为其债务买单。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美国的债务问题愈发棘手,一方面,全球利率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大幅攀升。
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崛起让美国通过金融手段收割全球财富变得愈发困难。
这导致美国再也无法像以往那样,通过美元贬值、量化宽松等政策肆意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来填补自身债务窟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债务规模只能眼睁睁地不断升高。
与此同时,美元霸权也岌岌可危,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纷纷抛售美债,转而投资黄金等相对安全的资产。
这使得美国国债市场面临巨大的抛售压力,债务窟窿进一步被拉大。
可以说美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债务的狂风巨浪中摇摇欲坠,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日本的债务规模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同样引人瞩目,其债务总量达到 1300 万亿日元,折合美元约为 9.1 万亿美元。
单从数字上看,这一规模不到美国债务总量的四分之一,但如果结合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考量,情况就显得尤为严峻 —— 日本的债务规模已经是其 GDP 的两倍多。
要知道,即便是在历史上曾爆发过严重债务危机的国家,其债务规模与 GDP 的比值也很少达到如此惊人的水平。
比如 2009 年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当时其债务与 GDP 的比值超过 120% 就已引发了轩然大波,而日本当前的债务压力远超这一水平。
然而,日本之所以在如此高的债务压力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日本央行的持续介入。
长期以来,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国债的方式,成为了本国国债市场的主要持有者,这种 “央行托底” 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债价格的稳定,避免了债务市场的剧烈波动,也让日本政府得以持续通过发债来维持运转。
但近年来,这一支撑模式开始出现松动,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央行的购债能力和空间不断受限,其购买国债的力度逐渐减弱,这无疑非常不妙。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日本重要盟友的美国,近期却在经济领域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施压措施,尤其盯上了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 —— 汽车产业。
这一举措,无疑是在日本经济面临债务压力的关键时刻 “火上浇油”。
这也解释了为何一向在外交和经济政策上对美国较为顺从的日本,近期却开始在一些领域对美国表现出强硬态度 —— 在自身经济根基受到威胁、债务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日本已经难以承受来自美国的持续施压。
为了维护本国核心产业的生存和经济稳定,不得不做出反击,毕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听话” 已经无法换来生存空间。
与美日两国高企且风险暗藏的债务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债务呈现出安全可控的态势。
目前中国债务规模约为 86 万亿元,这一数字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六成多,处于国际公认的安全区间内。
从债务与经济总量的匹配度来看,这样的比例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撑,又避免了债务过度累积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展现出中国在债务管理上的审慎与稳健。
即便债务处于安全范围,中国政府仍未掉以轻心。今年推出的 10 万亿 “化债计划”,正是主动应对债务问题的重要举措。
这一计划通过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成本,同时延长还款期限,有效减轻了地方政府和相关主体的短期偿债压力。
这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债务风险的清醒认知和精准把控,避免了像美日那样因债务问题积重难返而陷入被动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债务的投向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和建设性 —— 大量债务被用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从横跨山河的高铁网络到贯通城乡的公路桥梁,从保障民生的水利工程到支撑发展的能源设施,这些基建项目不仅直接改善了民生福祉,更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
这些投入并非简单的消费性支出,而是在不断 “打造家底”,每一分债务都转化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资产,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这些基建项目的落地,形成了 “借钱建项目、项目促发展、发展还债务” 的良性循环。
完善的基础设施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为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在基建过程中,相关产业链得到带动,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进一步拉动了内需。
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将更加强劲,GDP 的稳步提升又会反过来增强偿债能力,使债务压力在发展中自然化解。
那么,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