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鹏友来开会
7月18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备案库显示,211家境内企业准备赴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其中,165家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占比近八成。截至7月18日,今年已有10家A股公司在港上市。
企业上市是一个市场,企业及其股东可以通过上市获利,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投资者则靠发行股票和上市吃饭,所以,无论何时,都会有上市需求。但是,上市也要符合供需规律,市场监管者需要秉公办事。“排队上市”现象是中国内地股市的一大痼疾,长期未能消除,这与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
所谓监管不力,主要是上市程序设置、上市把关、上市后监管存在严重放水情况,即过度追求IPO融资规模、过度透支企业未来发展,造成新老股东之间、流通股与限售股之间、公众持股成本与红利金额之间,长期存在失衡。并且,因认识不清、一厢情愿,促使IPO扭曲模式不断加重。
这一问题到2023年中达到了历史性极限阶段,高层着手加以改变。2024年2月7日,中国证监会调整了主要负责人,标志着纠偏进入实质性阶段。主要变化是:IPO节奏显著放缓,IPO门槛适当提高,场内外重组有所加快,长线资金建设显著提速,类平准基金的地位得到确认,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更加有力。这是极为正确的!
但与此同时,忽悠监管者的声音又开始高涨,主要是:IPO节奏应该加快,IPO门槛不宜过高,重组不如IPO好,应当鼓励炒作小盘股(理由是让散户赚钱),监管者应该多走访上市公司、帮助它们渡过难关。
这些忽悠声的潜台词无非是:多上市,多炒作,少监管,让政府给上市公司兜底。这恰是严重损害股市机制的“四板斧”。
现在,内地公司纷纷跑到香港上市,多数证券机构认为归因于两点:香港流动性充裕,港交所持续放宽企业上市门槛。但我认为,放宽上市门槛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减少监管,流动性充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热钱多。如果内地股市也按照“多炒作,少监管,让政府给上市公司兜底”的思路去搞,上市潮也会高涨的。
但是,这么做,是有害的。尊重东方文化的基本底色,遵循亚洲地区对资本的基础理解,严格监管,严把上市关口,是更科学合理的制度逻辑。香港这股上市高潮,不过是内地股市IPO大跃进的翻版,不值得赞扬。
纳斯达克市场“只管种不管收”的模式,根本对不上亚洲文化的榫卯,借鉴即可,不必效仿。当然,借鉴纳斯达克的某些经验,是可以的,但大规模复制,必遭大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