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技术重塑信息传播格局、国家持续深化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当下,如何让田间地头的物产、指尖传承的技艺突破地域局限,借助影像力量触达更广阔的市场是城市发展的关键。7月14日下午,南京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寻影榕城”实践团队专程探访福州首邑融媒体传媒有限公司与闽侯县供销社,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交流,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影像化传播探寻可行路径。
向“融”前行,数字浪潮激起电商“千层浪”
与现代办公场景不同,福州首邑融媒体传媒有限公司将一比一复刻的“古楼”办公楼扎根在闽侯县。在负责人潘杰的讲解下,成员们看到了专业的直播间设备,如柔光箱,多角度实时监控,导播台,和高效的切换镜头,处处透着规范化运营的专业范。
随后,他还重点介绍了直播间的选品逻辑,“不是随便什么都能上,得是有故事、有品质的本地货”。他指着货架上的产品举例:绣球菌来自闽侯深山的生态种植基地,口感鲜嫩自带山林气息;线面是传承百年的手工技艺,细如银丝寓意长寿安康;橄榄则选自当地老牌果园,酸甜回甘的滋味是闽侯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这些带着地域温度的产品,都要经过资质审核、口感测评、性价比比对等多道严谨流程,才能最终登上直播“小黄车”。
面对团队成员们提出的“如何设计直播环节”等问题,潘杰耐心解答:从主播话术里融入产品背后的农户故事,到限时秒杀、产地连线等互动设计,每个环节都紧扣“让消费者看见价值、让农户得到实惠”的目标。专业的电商服务设计,让更多闽侯特色农产品端上"大众餐桌",也让助农直播真正成为连接田间与市场的桥梁。
助“播”发声,闽侯好物下出新农“先手棋”
实践场景转至闽侯县供销社,镜头记录也从技术层面深入产业纵深。自2024年4月底重点发力电商助农以来,闽侯县供销社的电商直播产业已实现70多万元的销售额,单场直播最高观看人数突破1300人。负责人展示的助农数据背后,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供应链整合、物流优化的系统性挑战。带队老师崔耀中在座谈中谈到:“乡村振兴需要打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链条,而影像传播也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刘总也坦言,其核心目标是为农服务,直播产生的直接收入仅占其业务的小部分。
除此之外,闽侯县供销社负责人还向团队成员提到了目前面临的困境:物流成本与产品体量紧密相关,亟待优化;更缺乏专业的传媒人才进行内容升级,目前的拍摄呈现相对朴素;宣传方式虽善用“讲故事”传播福建文化,但产品销售仍多局限于本地或产地,市场半径有待拓展。
下午5点,实践团成员们走进闽侯县供销社助农直播间。镜头前,闽侯县特色鸭货、线面、橄榄等品牌产品,成为团队成员们“为实效而创作”的新对象。
当镜头对准的不再是风景或模特,而是承载着农户生计的农产品,快门按下的瞬间便多了份沉甸甸的分量。直播负责人对团队的实践热情和专业探索赞赏有加,不仅大方分享了直播间选品如本地特色“米熏鸭翅”,更开怀笑邀学子们“留下来”助力。
此次实践正值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千万工程”深化之际。闽侯县作为福建农业大县,借力融媒体打通“田间到云端”通路探索,恰是“数商兴农”战略的基层实践。福州首邑融媒体将视野投向全国,正与宁夏等地共建电商文化传媒协作网络。闽侯县供销社也积极向外拓展销路,用科技持续深耕闽侯乡野。
穿行于古楼直播间与供销社货架间,“寻影榕城”实践团用快门丈量了融媒助农的蓬勃脉动。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应用场,更是一堂深刻的新时代“三农”实践课。在数字浪潮奔涌的乡土中国,我们手握镜头,正与万千新农人一起,共同耕耘着这片充满希望与智慧的广袤沃土。
来源:曙光实践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