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一遍文章,保留原意,增加细节描写,同时字数基本保持不变。
---
大家好,欢迎关注「墨家君」。
石油,近年来成为世界大国间博弈甚至军事冲突的核心诱因。美国人常说“我们为石油而战”,但许多人,包括我之前的分析,都纠正为美国是“为美元而战”,因为美元与石油紧密挂钩,石油只是美元体系的支撑点。然而,当我深入挖掘大量资料,细致追溯石油自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时,发现过去的判断可能错了。事实是,美国不仅仅是为美元而战,更是赤裸裸地为石油而战。石油的力量,直接左右着全球秩序的变迁。
因此,老墨特别准备了一个系列,想要重新理清这个世界的面貌。我们将探究,究竟哪些隐藏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秩序的走向?那些石油巨头们是如何深刻影响全球政治与经济格局?两次震撼世界的石油危机,以及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以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真实还原石油这条大历史的全貌,绝对会颠覆许多人的既有认知。
由于资料浩繁,考证过程极为繁琐,我们一度暂停更新。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每日推出一集,带你逐步揭开石油背后的秘密。千万记得点击关注,强烈推荐大家持续跟进。
上一集,我们深度分析了一战前后,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如何耍尽各种阴谋诡计,瓜分世界。尤其是对伊拉克的划界与建国过程,完全是草率且荒谬的政治操作。本期视频,我们聚焦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揭露它如何不顾一切地支持纳粹德国的发展。
喜欢本内容的朋友,麻烦点个赞支持,谢谢大家!
下面,正式开始今天的内容。
1921年,美国银行家查尔斯·道威斯担任美国预算局长时,推动出台了著名的《道威斯计划》,有效解决了一战后德国的巨额战争赔款问题。该计划使几乎陷入破产边缘的德国重新夺回了鲁尔地区的煤炭资源,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的石油巨头与德国工业自1924年起陆续建立起多个合作联盟。彼时,德国资本极度匮乏,但其先进的化工技术反过来为美国迅速扩张的石油工业提供了极大助力。
自20世纪初起,德国科学家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突破。工业化学的核心实验基于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元素——氢、碳、氮和氧,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其对资源的消耗极大,最早阶段以德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作为基础原料。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德国研发的有机化学技术开始被出售或复制,尤其通过与美国工业巨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合作协议,美国成为这些技术的首选转移地。自此,美国新建工厂中,石油和天然气中的氢碳元素逐渐取代了煤炭,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分支——石油化工。该领域效率更高、利润更丰厚,且从科学本质上与煤化工极为相似。得益于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资本优势,美国几十年来一直稳居全球石油化工的领导地位,而石油成为工业化学中不可替代的“瑞士军刀”。
IG法本公司,是1925年由德国几家最大的化学巨头,尤其是巴斯夫与拜耳合并成立的集团。从成立之初,便致力于技术创新。这或许是现代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技术突破之一,否则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人口爆炸几乎不可想象。1909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发明了通过气化碳固氮的工艺,极大增强了大气中最丰富元素——氮的固定能力。凭借工业家卡尔·博施的工程技术,这一“哈伯-博施法”于1913年由巴斯夫成功验证,实现了工业规模的氨合成。工业氨的诞生使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以大量生产硝酸,这是制造火药和硝酸甘油的关键原料。
1918年战后,哈伯-博施法的专利被协约国没收,巴斯夫的技术部分被窃取。合成氨的出现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大量含氮化肥,取代了以往必须从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进口的天然氮肥——这些天然氮肥大多来源于盐渍土或鸟粪。此外,哈伯-博施法还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发展,为大量药物分子合成提供了基础化学成分“胺”。
到20世纪20年代末,依托撒克逊和鲁尔丰富的煤炭资源,IG法本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氨生产商。30年代初,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率先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建立起氨生产工厂,利用气态煤和石脑油及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借助这些碳氢化合物丰富的化学可能性,氨的生产及相关化肥、杀虫剂、炸药和药物的制造限制被极大打破。
氨合成并非IG法本公司的唯一王牌。1926年,标准石油公司总裁瓦尔特·蒂格尔访问德国工厂,发现德国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廉价高效的高温高压煤炭液化技术。1913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获得煤氢化专利,使德国军队在一战期间拥有少量合成汽油,部分缓解了燃油紧缺。1924年,第一个重要氢化工厂在曼海姆附近落成,这得益于巴斯夫和壳牌的资本支持。蒂格尔视察时,IG法本公司刚刚完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氢化厂,位于东部洛伊纳,毗邻德国最大的褐煤矿,工厂负责人正是盖世太保头目希姆莱。到1931年,该公司年产合成燃料达250万桶。
1932年11月,纳粹党首次赢得德国议会选举,开启了其统治序幕。面对大萧条,IG法本公司一度考虑放弃合成燃料计划。两位高层曾亲自前往慕尼黑拜访希特勒,询问其上台后是否会支持公司的发展。纽伦堡审判记录显示,纳粹上台后,该公司顺利纳入国家战略,合成燃料工厂被视为关键军事资产。
在IG法本公司及德国顶级工业家和银行家支持下,希特勒于1933年掌权后,确保合成燃料的生产和销售价格稳定。纽伦堡审判指出:“IG法本公司将大量资源投入德国战争机器,发明了多种生产工艺,制造合成橡胶、合成汽油、炸药、甲醇、硝酸盐等必需品。没有这些,德国根本无法发动并维持侵略战争。”
提到的合成橡胶,是德国化学工业的奇迹。天然橡胶产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爆发式增长,而橡胶树产区远离欧洲和美洲。1935年,IG法本公司利用拜耳于1909年获得的专利,工业化生产“丁钠橡胶”——一种以石灰、水和气化煤为原料合成的人工橡胶,由丁二烯与钠聚合而成。
1936年,德国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在斯图加特制造了大众汽车的第一个原型车——“甲壳虫”,正是纳粹元首希特勒力求打造的“车轮上的国家”象征。同年,戈林推动的“四年计划”启动,兴建高速公路,极大推动了化学工业扩张,远超和平时期的需求。纳粹领导层深知,国家实力与其掌控的能源密不可分。
随后,IG法本公司全面纳粹化。公司高层的犹太籍成员被清除,集团升格为第三帝国政府直属机构,党卫军军官掌控日常管理。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斯佩尔称其为“国中国”。
战争期间,德国依赖7个氢化厂供应空军高品质燃料,另有11个厂规划或建设中。此外,柏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