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了新一轮出海热潮。本轮出海并非简单的低端制造业外迁,而是为满足各国提升供应链韧性的需求,推行本土化供应策略。关于出海,这里整理了3个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明确出海航路,制定出海路线,完善体系构建。
去哪里:明确出海航路
企业出海前应对出海备选目的地进行系统评估,找到合适的出海航路。
在决定是否开展出海业务以及选择海外目标市场之前,企业需全面审视全球市场,深入剖析不同区域的市场潜力、政权稳定性、地缘政治状况和营商环境,据此充分评估投资风险。同时,细致调研当地产业链配套、组织能力和文化适配性,从而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方向。
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东南亚凭借其成本优势、优惠关税政策、与中国相似的商业环境以及不断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成为中国企业以及采取“中国+1”策略的欧美企业的出海热门目的地。然而,由于该地区对美国存在巨额的贸易顺差,面临美国关税政策调整的潜在风险。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中国企业和布局亚洲的欧美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中东、北非和拉美地区。这些新兴市场不仅具备庞大的消费潜力,还能辐射欧美市场,且短期政策风险相对较低,但不排除未来美国政策收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受美国芯片法案和欧盟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影响,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欧美,这是供应链本土化趋势的体现。然而,相比欧洲,美国市场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可能面临技术封锁和制裁风险。
以光伏企业为例,自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以来,众多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在东南亚投资设厂。但随着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企业不得不调整布局,将投资重点转向政策更加宽松、贴近终端消费市场的东和北非地区。部分企业甚至直接在美国设立生产基地,以获取政府补贴并规避关税风险。例如,钧达原计划在东南亚投产的光伏电池片项目,在政策变动后转至中东地区。
怎么去:制定出海路线
对于既定的出海航路,应定制化设计出海模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设计产能布局并开展投资并购/绿地建厂行动。
明确出海目标后,企业需制定详尽的出海策略,通常有三种模式:出口贸易、海外营销和全球经营。过去,出口贸易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对供应链安全意识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海外营销和全球运营转型,通过在当地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供应链风险。
在确定出海模式后,企业还需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营商环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合理规划产能和产业配套,并通过绿地投资或并购等方式,实现本地化运营。
怎么管:完善体系构建
进行研产供销服等端到端供应链的布局,强化组织和技术保障,构建数字化体系并对海外供应链进行持续优化。
在海外市场建立本地化供应链时,企业需全面规划研产供销服等环节,加强组织、人才和技术保障,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持续优化供应链效率。
1. 从供应链布局上看,企业应关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研发:基础研发布局的全球化配置,是否在当地设立应用研发中心,如何根据本地客户需求定制化开发。
采购:评估原材料本土化采购和全球化采购的优劣,并定制化设计采购策略。生产:确定本地化生产的环节和规模,考虑当地生产条件( 如环境社会要求、气候因素等)对生产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仓储物流:规划本地仓储和物流网络,选择自建或与经销商合作的模式。
销售:是否构建本地的销售网络,选择合适的销售模式(直销或经销)。
服务:明确本地售后服务的范围和职责,选择依赖经销商或自建服务团队的模式。
供应链优化:持续研产供销服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从支撑体系构建上看,企业应关注以下议题:
组织人才保障: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明确部门职责,制定人才招聘、培养和激励机制,促进跨文化融合。
后台管理服务:确保财务、IT、法务等职能部门为本地化运营提供有效支撑和管控。
数字化体系建设: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与国内业务的无缝对接,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及效率。
企业应根据自身及行业特点,结合当地的情况,量身定制供应链和支撑体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内容来源于罗兰贝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