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郑理
来源 | 独角金融
原招商基金“固收猛将”马龙跳槽的下一站,定了。
近日,马龙正式入职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天弘基金”),这意味着他将从国资背景的公募转向“民营系”公募巨头。
马龙在固收藏领域深耕多年,不仅拥有近16年债券投研经历,还有着近11年公募基金的管理经验,成绩斐然,获得了固收“大满贯”、金牛“老将”、“债券全能师”等称号。
而此番跳槽到天弘基金,究竟由哪些因素驱动?天弘基金又为何能吸引这位固收“名将”的加盟?
公开资料显示,马龙拥有经济学博士学历,2009年至2012年期间,任职泰达宏利基金(2023年4月已更名为“宏利基金”),在此期间积累了宏观经济研究和债券市场策略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马龙进入招商基金,历任固定收益投资部研究员、基金经理、总监助理、副总监、专业总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员工监事等,深耕信用债投资领域。他过往主要管理中长期纯债基金和混合债券型基金。
从2024年8月份开始,直到离职前的2025年4月1日,马龙陆续卸任了8只产品,在管规模从2024年上半年末的876.18亿元归零。而管理876.18亿元的规模,同期占招商基金债基总规模的21.6%,足以看出马龙在招商基金固收业务中的核心地位,是招商基金固收团队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图源:wind
对于马龙卸任的原因,招商基金在公告中表示“另有任用”。但始终未有新发或增聘的举动,彼时,就有媒体猜测这位“名将”大概率要离职了。
投资风格上,马龙以严控风险为前提,运用票息策略、杠杆策略等多策略,同时关注宏观高频数据,因此长期业绩表现优秀。近5年最大回撤1.08%,近5年波动率1.08%,优于63%的同类基金;近5年夏普比率为1.74,性价比高于76%的同类基金。
凭借突出的投资能力和稳健的管理风格,马龙荣获多项行业殊荣,是固收投资领域少有的“大满贯得主”。
图源:罐头图库
招商产业债券基金,是马龙管理时间最长且管理规模最大的组合之一。他自2015年4月1日开始管理该基金,管理期间该基金在多个年份的收益率超过同类平均,并且在风险控制方面表现卓越,其中招商产业债A任职回报率达68.32%,年化回报率5.36%,是自2024年下半年离任的8只产品里,规模最高的一只,为204.6亿元。
凭借出色的投资管理业绩,招商产业债券基金曾4次获得晨星年度基金奖提名,并于2019年、2023年两次晨星年度“普通债券型基金奖”。
另一只产品招商安心收益C,在马龙管理期间业绩表现更为优秀,2014年3月27日开始管理该产品,截至离任前的2025年4月1日,其任职回报90.83%,年化回报率6.04%,但规模不及招商产业债A,合计规模83.53亿元。除此之外,该产品曾两次获得晨星年度基金奖提名。
值得注意的是,马龙为何要从一家公募“大厂”转向另一家公募“大厂”?
马龙加入天弘基金,根据公众号“基金人事”援引消息称,有说其一心想专注投研一线,仅从事基金管理工作。也有消息称,天弘给了马龙较高的待遇和职位,或将列入高管。
就在不久前,新“国九条”指出,要加强证券基金机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完善与经营绩效、业务性质、贡献水平、合规风控、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证券基金行业薪酬管理制度。
从两家公募背景看,一个是国资背景,一个为“民营系”公募巨头,相比部分国资背景的公募受限于薪酬体系,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公募,可能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马龙已加入招商基金超过12年,对于一位追求卓越的基金经理而言,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渴望突破舒适区。
而天弘基金近年在数字化投研、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马龙加入后,有可能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升投资管理效率,实现职业生涯的新跨越。
另外,天弘基金在固收领域有较强的基础,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公司非货币类固收基金管理规模达1863亿元,排名行业第14位,凭借马龙的投研能力和管理经验,加入天弘基金后,也会进一步强化天弘基金在非化币类固收领域的竞争力。
在天弘基金的固收团队中,姜晓丽是该业务中的核心人物,现任天弘基金固收部总监,兼任固收部、混合资产部总经理,管理10只基金,规模为325.83亿元。
天弘基金还有不少出名的固收基金经理,包括投决会成员王昌俊,以及贺剑、杜广、张寓等。接下来,马龙与姜晓丽与原有固收团队成员如何分工协作,都是关注的焦点。
天弘基金成立于2004年,其控股股东为蚂蚁集团,持股51%;此外天津信托、君正集团、芜湖高新投资以及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股16.8%、15.6%、5.6%、11%。
图源:天眼查
背靠蚂蚁集团,天弘基金被业内认为是最具互联网精神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2013年天弘基金与阿里联手在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余额宝,产品一经问世后收益率一路攀升,打造出了一款现象级国民理财产品。
截至2015年底,天弘基金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含专项专户)已经高达1.07万亿元,其中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公募产品规模为6739亿元,仅余额宝的持有人数就超过2.6亿人。
2017年4月,成立4年的余额宝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2018年是余额宝发展的鼎盛时期,其规模达1.69万亿元。截至2025年5月14日,天弘余额宝总规模已降至7992亿元。
收益方面,天弘余额宝货币在连续6年收益率超2%后,2020年以1.85%的收益率结束“2”时代。经过一段时期的震荡,截至2025年5月14日,天弘余额宝货币年化回报升至2.76%。
靠余额宝打天下已成为过去,天弘基金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开始迈入“后余额宝时代”。
2015年起,天弘基金开始战略布局指数基金业务,并在2019年进军ETF领域,提出“国民ETF”概念,希望能够复制余额宝的辉煌。
不过,尽管天弘基金进军ETF已经超过5年的时间,但规模占比仍然低于货币型、债券型和股票型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天弘基金在管基金数量217只(同类基金合并计算),在管基金总规模1.23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规模8596.3亿元,占比近7成,依然显示出绝对的核心;债券型基金规模2223.31亿元,排名第二,股票型规模975.66亿元,排名第三,ETF基金规模696.87亿元,混合型基金规模191.59亿元。
对比27只ETF产品的业绩表现,以近一年期业绩为例,总计17只产品收益率为正,其中天弘中证芯片产业ETF业绩表现最好,近一年收益率为51.74%,收益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天弘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天弘上海金ETF,收益率分别为45.01%、36.59%。
图源:wind
需要警惕的是,天弘基金2021年发布的ETF产品数量最多,达12只,而其中有10只成立以来产品总回报率为负。如何提高在ETF领域的品牌效应,留住长期投资的资金,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成为业内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比各类产品规模也能够发现,天弘基金非货币基金业务发展相对职后,尤其是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较小且排名靠后。截至2025年一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在行业排名第38位。86只股票型产品中,11只产品成立以来跌幅超30%。
截至一季度末,QDII基金规模达246.87亿元,排名前列,业绩表现较好,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难以支撑起整个非货币基金业务的发展。
吸引顶端人才的加入,强化固收业务,高阳腾挪更多精力,推动天弘基金的转型与创新,尤其是权益类业务,
近年来,天弘基金频繁登上高管变动的 “热搜”,一场层的 “旋转门” 大戏接连上演。
2023年7月,“掌舵”天弘基金长12 年之久的总经理郭树强,因个人原因突然离任。在任期间,郭树强助力天弘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连续七年稳坐万亿之上、实现过去三年资管规模近五倍增长的 “老将” 的离去,瞬间让市场聚焦天弘基金的未来走向。
随后,董事长韩歆毅临危受命,暂代总经理一职,扛起公司运营的重担。
图源:罐头图库
5个月后的2023年12月28日,来自博时基金的高阳正式走马上任,成为天弘基金新任总经理。高阳丰富的行业履历,曾在鹏华基金、博时基金担任重要职务,市场也对其寄予厚望,期待他能为天弘基金带来新的跨越。
进入2024年,变动的脚步并未停歇。同年3月29日,曾在华泰证券资管担任总经理的聂挺进加盟天弘基金,出任副总经理,分管主动权益业务。
2025年4月1日,天弘基金从浙商基金挖来权益“一哥”贾腾,担任天弘精选混合的基金经理。引进聂挺进和贾腾,也让外界猜测天弘基金将在权益业务方面寻求突破的强烈信号。
2024年11月15日,天弘基金再次发布重磅公告,董事长韩歆毅因工作原因离任,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接过董事长的 “帅印”。
黄辰立自2013年加入蚂蚁集团后,迅速成长为副总裁,在金融和财务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与卓越的管理能力,其上任也被视为蚂蚁集团为天弘基金新一轮发展精心布局的关键一步。
2025年4月14日,宏利基金原总经理、CIO高贵鑫入职天弘基金,担任总经理助理职务,分管券商及创新业务发展部、养老金投资部,兼任养老金投资部总经理。
自2013年起,蚂蚁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天弘基金的发展战略与蚂蚁集团的整体布局也紧密相连。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巨头,蚂蚁集团自身业务不断演进,对天弘基金的战略定位也可能随之调整。
图源:罐头图库
例如,随着金融科技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深入渗透,蚂蚁集团或许期望天弘基金在数字化投研、智能财富顾问等创新业务方面加大投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引入具有创新业务经验的高管和具有竞争优势的顶流经理,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尤为必要。
你看好天弘基金后续的发展吗?是否买过他家的产品?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