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XIA
果
下
科
技
今年4月,成立仅6年的果下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以 “AI驱动能源革新”为旗号冲刺港股主板。在三年营收年复合增长168%、全球储能装机容量激增90%的行业风口下,这家中国户用储能出货量前十的企业,试图以技术迭代与生态化战略撕开竞争缺口。
1
抓住风口
招股书显示,果下科技在香港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冯立正先生、张晰先生、刘子叶先生及其控制的实体合计持股约58.54%。
冯立正是果下科技董事长,其深耕新能源领域超12年,擅长资本运作与战略规划。2019年,他与刘子叶等看中储能系统行业的发展潜力,在上海起步,创立果下科技,发力储能系统集成领域。2023年,他主导 公司总部从上海迁至无锡惠山经开区,作为未来上市主体, 计划投入10亿元打造3.2万平方米的新总部及生产基地。
张晰任公司首席执行官及总经理,他在能源及制造行业拥有逾12年经验。他于2022年12月加入集团,担任总经理兼国内项目总监,随后自2024年9月起担任公司总裁。
刘子叶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执行总裁,于能源行业拥有逾13年经验,领导、协助并参与国内多个企业级光伏及储能行业的开发项目。
果下科技的崛起轨迹堪称中国新能源创业的典型样本。2019-2024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容量从7.1GWh激增至174.9GWh,复合增速近90%,而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974GWh。伴随市场储能需求爆发, 果下科技以智能储能系统解决方案,EPC服务等业务迅速扩张,销售服务网络覆盖欧洲、东南亚和国内。
据2023年数据,果下科技在手订单 超10亿元,预计当年交付储能项目及设备 超15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创汇预计 超1亿美元,2019-2023年累计产值 超180亿元。
2
同质化与“卡脖子”并存
果下科技CTO白洋博士主导研发的 “Safe ESS”云端协同储能管理平台,将AI算法嵌入电池热管理、电网调度等环节,为储能设备配上“能源大脑”,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如在其动态决策系统中,通过Safe ESS、Hanchu iESS等平台实时分析电价、用户习惯、电网负荷等200余项参数,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使储能效率提升30%以上。2024年,其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成立“储能热管理联合研发中心”,推动产品迭代。根据公开信息, 果下科技入选“2024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二批)公示名单”。
企查查2025年1月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储能相关企业23.8万家。仅2024年累计注册8.9万家储能相关企业,创近十年新高。这使得 “AI驱动的储能生态”这一果下科技在招股书中强调的核心卖点愈发关键。
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25.1%骤降至15.1%,折射出行业“增收不增利”的普遍困境。在技术变现上, 果下科技拥有79项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但其AI应用多集中于运维监测等环节。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前储能系统的同质化竞争已从硬件蔓延至软件,多数企业的“智能管理平台”功能趋同。
同时,果下科技面临着供应链“卡脖子”风险。作为轻资产模式的集成商,果下科技的核心部件——电芯长期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46%。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暴跌引发的电芯降价潮,虽短期降低采购成本,但也加剧了客户压价动力。招股书坦言,若无法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价格波动将直接冲击利润空间。
资本加持带来产能飙升,但高速扩张下市场也存在隐忧。2024年该公司引入的凯博鸿成、深圳宁乾等战略投资者,为产能扩张注入资金。2025年4月,果下科技进行了新一轮增资。其中,深圳宁乾同意以代价3000万元认购470,588股股份,此次交易后, 果下科技的估值为60亿元。
截至2024年底,公司年产能达2363.9MWh,较2022年增长32倍,生产线利用率超100%。根据招股书披露,果下科技2024年末存货1.16亿元,贸易应收款5.2亿元,现金流仅373万元,短期偿债压力凸显。
3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果下科技的收入分别约为1.42亿元、3.14亿元和10.2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168.9%;毛利分别约为3562.0万元、8399.8万元和1.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8.6%;净利润分别为2427.7万元、2814.8万元和4911.9万元。
从市场来看,2022年,该公司7成以上收入来源于欧洲市场,到2024年,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面对上述市场现状,果下科技通过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企业第二增长曲线,重点是 加码中国市场,并通过 建立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深化市场竞争优势。招股书透露,此次果下科技拟将IPO募资所得重点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建设海外运营及服务网络。
据悉,果下科技整合产业链资源,深挖“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模式”的生态价值,并于今年3月在河北的一个项目上尝试印证上述商业逻辑的可行性。这一商业逻辑,不同于单纯卖设备,公司将依托全球化布局,深度参与国内外大型储能项目,通过技术融合、场景应用与产业链协同,持续探索高效能源转型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宣布赴港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已超23家,果下科技能否真正建立起“AI+储能”的护城河,或将决定其能否从“中国第八”走向全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