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 花城号”(H1509)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王文嫣)4月2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 花城号”(H1509)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船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称“外高桥造船”)顺利实现坞内起浮的里程碑节点。
实现起浮,标志着“爱达· 花城号”从结构和舾装建造的“上半场”全面转入内装和系统完工调试阶段。从入坞总装搭载到实现首次起浮这一节点,“爱达· 花城号”较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首制船)“爱达·魔都号”用时缩短了1个月,在项目总目标工时降低20%的基础上,利用57.2%的实动工时完成了超70%的项目整体进度,对比首制船同期提升12%。由于全船已经完成了更多项目的安装,整船起浮重量也增加了3654吨,所以说建造效率和起浮完整性对比首制船有了巨大提升。起浮节点的实现为2026年底完工交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全面构建精益化、高效化的大型邮轮设计建造能力取得重要突破。
邮轮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漂浮在海上的黄金产业”,邮轮设计建造能为船舶修造、母港、零售、金融等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
据外高桥造船方面介绍,大型邮轮供应链有着国际化程度高、管理层次多、数量庞大、种类复杂等特点。国产大型邮轮工程项目自实施之初即作为中船集团“一号工程”,举全集团之力推进。此次“爱达· 花城号”顺利起浮,同比首制船效率高、完整性佳,不仅是建造方、运营方与政府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全球数百家供应商齐心协力推进项目进展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本土邮轮产业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
作为中国邮轮装备产业链链主,中船集团统筹领导外高桥造船充分发挥制造端的牵引作用,在打造大型邮轮全流程自主研制能力的基础上,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带动邮轮市场发展为目标,积极培育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供应链体系,推动建设本土邮轮配套产业集群,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本土邮轮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为全球邮轮市场提供新选择。
目前外高桥造船成立专门的寻源项目组,重点强化邮轮供应链本土化建设,H1509船阳台工程包、升降娱乐系统等供应商已完成国产化替代。此外,中船集团已组织外高桥造船启动编制本土邮轮装备产业新一轮的十年发展规划,我国邮轮产业正蓄势待发。
戎美邮轮内装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戎美邮轮”)首席运营官姚天佐介绍,在“爱达·花城号”的内装工程上,戎美邮轮加大了国产化的力度,对内装基材、家具、装饰天花假梁、装饰隔断、地面材料(如地毯、瓷砖等)、艺术灯具等已经实现了80%以上的国产化,降低了国内内装总包公司的项目执行成本。随着国内供应商在“爱达·魔都号”“爱达·花城号”上的经验积累,对邮轮的质量标准要求、防火要求、证书要求的理解逐步加深,国内供应链将在未来几年里,迈过以上门槛,应用于后续国产邮轮,并依靠成本优势,进入欧洲供应链体系。
“爱达· 花城号”未来交付后将与“爱达·魔都号”一样,由华夏国际邮轮旗下爱达邮轮负责运营,外高桥造船与爱达邮轮通过密切合作,致力于从设计建造、配套运营的供需两端,共同推动我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爱达·魔都号”的姊妹船,“爱达·花城号”总吨位更大、长度更长,较“爱达·魔都号”长度增加17米,舱房数为2130间,满载游客量可达5232人。同时“爱达·花城号”将在空间设计、智能科技与邮轮体验上进行全面升级,为国内外宾客打造“更秀美、更科技、更中国”的海上文化探索之旅。“爱达·花城号”计划于2026年底完成交付后在广州南沙开启国际航线。
中船邮轮作为爱达邮轮的重要股东,除配合“爱达·花城号”建造任务外,同时承担起“爱达·花城号”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艺术设计、邮轮监造、内装及信息化业务。
中船邮轮研究开发部主任助理、总体组组长贺明鸣介绍,基于“爱达·魔都号”乘客体验和运营反馈的数据,设计团队对“爱达·花城号”中庭、商店、水上乐园等区域进行了结构及体验上的优化:巴伐利亚套房的面积增加47%,最大套房面积相比扩大了一倍,房间体感更舒展;商店面积增加至1524平方米,位置集中至中庭区域,更好满足乘客一站式购物需求;水上乐园面积扩大近50%,并增设小型观光环形梯,方便乘客拍照打卡;增设一间啤酒餐厅,让宾客在海上“啤酒精酿”一次性喝个够。除此之外,更有光影互动、VR体验等富含科技创新感的项目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