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机器人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1.38亿元,同比增长4.33%,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大幅下滑至-1.94亿元,同比下降498.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82亿元,同比下降46.94%。尽管公司在营业收入和毛利率方面有所提升,但净利润的显著下滑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营收增长背后的隐忧
机器人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41.38亿元的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4.33%,显示出公司在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长方面的努力。然而,净利润的急剧下滑却暴露了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不足。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4.62%,同比增长0.84个百分点,但这一增长并未能转化为净利润的提升。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以及研发投入增加是导致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投入虽然有助于长期发展,但在短期内对利润产生了负面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各类机器人销量合计约8,287台,工业机器人及相关的系统集成业务实现收入约为12.03亿元,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业务实现收入约为7.86亿元。尽管这些业务板块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整体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提升。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的双刃剑
机器人公司在2024年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力度,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领域。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了机器人智能开发平台,突破了多车型柔性焊装生产线复杂工艺环节的技术卡点,并开发了新一代物流重载环穿系统。这些技术创新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投入也在短期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了压力。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围绕AI大模型、智能视觉感知、数字孪生等领域进行研发。这些研发投入虽然有助于提升公司的技术竞争力,但也导致了研发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了净利润。
此外,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报告期内,公司新设日本、墨西哥、美国公司,并在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地构建了营销和服务网络。尽管海外市场的拓展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的挑战
机器人公司在2024年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4亿元,同比下降498.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82亿元,同比下降46.94%。这些数据显示,尽管公司在营业收入方面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了显著下滑。
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的上升。报告期内,公司采用自主采购模式,通过集中招标的形式进行询价和比价,但采购成本的上升仍然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公司在生产模式上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但生产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了利润的下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公司需要在保持收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发展战略采购合作的方式,持续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未来,公司需要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成本上升的压力。
总体来看,机器人公司在2024年虽然实现了营业收入的增长,但净利润的显著下滑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面临较大挑战。未来,公司需要在保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