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2月5日消息,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四季报披露完毕,知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曝光。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截至2024年底,共18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200亿元,昔日“500亿俱乐部”仅剩公募“一哥”张坤一人。相比之下,千亿级被动指数基金经理人数目前已增长至两位数。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来,部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回暖迹象明显。业内分析认为,尽管主动型基金在过去几年面临挑战,但在存量资金市场、宽幅震荡市场、慢牛市场,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配置优势仍存。
主动型“500亿俱乐部”凋零
千亿级被动指数基金经理涌现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不足90人(仅统计在管基金主要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的基金经理,剔除在管基金主要为偏债、被动指数或量化管理类的基金经理)。
其中,易方达基金的张坤是唯一一名管理规模超500亿元的基金经理,为589.41亿元,较上季度末的690.82亿元缩水超过百亿。长城基金的刘彦春、中欧基金的葛兰管理规模均超过400亿元,分别为427.26亿元、404.51亿元。
此外,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广发基金刘格菘、汇添富基金胡昕炜、富国基金朱少醒等8人的管理规模在200亿元至300亿元区间。总体来看,共18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18人中,仅诺安基金刘慧影的管理规模在去年四季度有所增长,其余17人的管理规模呈现不同程度下滑。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2023年底,主动型“500亿俱乐部”成员还有3人,分别是张坤、葛兰、刘彦春,彼时管理规模分别为654.74亿元、573.46亿元、538.57亿元。这3人也是2021年管理规模一度站上千亿元的三位主动型基金经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底,随着被动投资的崛起,据统计,千亿级的被动指数基金经理人数由2023年底的6人增至13人,其中华泰柏瑞基金的柳军管理规模超过4400亿元,排在榜首,柳军旗下仅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一只基金规模就接近3600亿元。
此外,易方达基金余海燕管理规模超过3700亿元,易方达基金的庞亚平、成曦,华夏基金的赵宗庭、徐猛基金管理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
今年主动型基金业绩“回春”
业内:主动投资配置优势仍存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今年以来,主动权益基金也出现了回暖迹象,扭转了过去两年主动型基金连续跑输指数基金的“颓势”。
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2025年首个交易月,代表主动权益基金表现的万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年内上涨0.15%,明显跑赢主流宽基,同期沪深300、中证A500分别下跌2.99%、2.83%。
据统计,1月份全市场共有1917只主动权益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实现正收益,占比为42.48%,其中有41只收益率超10%,有7只收益率超20%。其中,闫思倩管理的鹏华碳中和主题A、永赢基金张璐管理的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分别取得33.35%、32.06%的年内收益率,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这两只基金均聚焦人形赛道。
近期针对主动型基金在2025年的投资价值等情况,业内也展开了探讨。
金工团队近期在研报中指出,主动基金相较于被动基金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策略的独立性与多元化,以及持续不断的更新迭代能力,确保难以被简单复制。从历史数据看,在市场长期低迷后的反弹期或是牛市初期,主动权益基金由于仓位等原因往往无法跑赢指数,而在牛市后期、震荡市以及熊市期间,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优势逐渐凸显。在存量资金市场、宽幅震荡市场、慢牛市场,优秀的主动权益基金配置优势仍存。
兴证策略张启尧团队也表示,尽管近三年业绩承压,但长期来看,国内主动权益基金相对指数的超额收益显著,因此对中国主动投资的未来应当更有信心。往后看,随着宏观基本面底部回升、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趋势有望涌现,主动投资有望再度承担起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挖掘景气行业、重仓结构性阿尔法的重任,进而实现业绩和规模的正反馈。
天风策略吴开达团队表示,2023和2024年主动基金作为整体跑输被动基金,但这一趋势不能线性外推。主动基金近年不占优的原因很多是周期性因素,后续若相应的周期性因素反转,体现为“龙头内部集中度降低”+“趋势和消费股估值修复”,那么主动基金有可能再次占优。
(文章来源:红星资本局)
(原标题:“500亿俱乐部”仅剩易方达张坤一人,今年以来主动型基金业绩回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