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融资151亿分红仅11亿,大股东家族130亿财富,“并购狂魔”均胜电子把钱花到哪里了?
创始人
2024-12-27 22:00:58
0

来源:新经济IPO

撰文:毕峰;编辑:木心

统计显示,从2011年借壳上市到2023年,均胜电子累计现金分红约11.5亿元,仅为其从市场融资总额的7.6%。不断从市场“吸血”背后,是均胜电子毫无节制的疯狂并购及债务的不断累积。高企的有息负债、巨额的财务费用支出、持续下行的毛利率以及商誉减值隐忧等“并购后遗症”愈演愈烈,这也是均胜电子股价十年不涨的根本原因。如今,均胜电子又一次将融资之手伸向了港股市场,其估值恐怕又将进一步承压。

赴港上市,圈钱大鳄再度出手

A股融资超150亿元之后,圈钱大鳄均胜电子再次将融资之手伸向了港股市场。

12月6日晚间,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为满足公司加快在智能汽车等前沿技术全球化发展需要,拟申请在港股主板上市。此次申请发行规模将不超过发行上市后总股本15%,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推动新一代智能汽车电子产品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产业投资及并购等用途。

公开资料显示,均胜电子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为王建峰。2011年,均胜电子借壳辽源得亨登陆A股市场,此后便开启了一系列的海外并购,由此也被投资者戏称为“并购狂魔”。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1年-2023年期间,均胜电子通过多次定向增发共从A股募资资金151.48亿元,融资金额在200余家汽配行业中高居第一。与此同时,均胜电子总资产也从14亿元扩张到569亿元,12年期间增幅超过40倍。

和超百亿的巨额募资相比,均胜电子给予二级市场投资人的回报却少得可怜。《证券时报》统计显示,2011年到2023年,均胜电子累计现金分红约11.5亿元,仅为其从市场融资额的7.6%。融资额和分红金额之间的巨大差距表明,均胜电子奔赴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 “吸血”。

然而,超过150亿元的巨额融资似乎仍然解决不了均胜电子对资金的饥渴。就在本次赴港上市之前,均胜电子已经通过旗下子公司安徽均胜安全从地方国资平台获得了近15亿元的战投资金。

今年3月,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宁波高新区及宁波国资管理中心将分别通过两家有限合伙,合计出资14.75亿元,向均胜电子受让该公司旗下安徽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安徽均胜安全”)10%股权。

事实上,即便是在完成A股的第六次非公开增发之后,均胜电子仍没有停止对外的收购。今年11月,均胜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向香山股份提名并决定半数以上董事会成员选任来确认公司对香山股份的控制地位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香山股份主营业务包括汽车零部件业务和衡器业务,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产品包括空气管理系统、豪华智能饰件和新能源充配电系统等。在此之前,均胜电子已经通过集中竞价、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香山股份至占股24.07%,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意味着,一旦香山股份董事会改选成功,公司控股股东拟由赵玉昆变更为均胜电子,公司实际控制人拟由赵玉昆变更为王剑峰。

一面是海外疯狂资产的疯狂收购,一面是国内资本市场的长袖善舞,均胜电子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实现了规模的大幅扩张,这也让其实控人王剑峰身价爆涨。据《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王剑峰家族最新身家为130亿元,排名全球第1949位。

然而,尽管公司实控人王剑峰创造了不菲的财富,均胜电子股价表现却十分尴尬。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7月,均胜电子市值就已经突破300亿元。然而,截至2024年12月15日,均胜电子最新市值仅为220亿元。显然,就在大股东王剑峰赚得盆满钵满的背后,均胜电子的数万中小投资者已经深陷亏损之中。

那么,超百亿融资、资产实现40倍增长的均胜电子,为何陷入了股价十年不涨的境地?

激进扩张,商誉减值重创业绩

20世纪90年代,杭州美院毕业的王剑锋继承父业经营着一家宁波当地的汽车紧固件小厂。1999年,王剑峰把握住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天合公司拓展中国市场的机会,与其合资成立新公司,并出任中国区总经理。

2004年, 王剑峰离开天合后决定自主创业,并成立均胜电子,早期业务以汽车内外饰功能件为主,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进气管、洗涤器、空调出风口等。2011年5月,均胜电子完成了对辽源得亨的重组方案,成功借壳上市。

上市之后,均胜电子先后将德国IMA、Quin GmbH、德国TS汽车业务、美国KSS公司、美国EVANA公司、日本高田资产等资产收入囊中,从而在汽车电子、汽车安全、车联网等领域实现产品突破。

至此,均胜电子也顺利从一家汽车内部功能饰件供应商转变为汽车电子和汽车安全领域的头部供应商。在最新一次的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排名中,均胜电子排名第40位,尤其在汽车安全领域,均胜电子全球市场接近30%,成为仅次于瑞典奥托立夫的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供应商。

随着主营业务的不断拓展,均胜电子营业收入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2023年,均线电子营收从53.58亿元增长至557.28亿元,11年期间增幅超过10倍。

尽管均胜电子营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其利润端表现就要大大折扣。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期间,均胜电子净利润处于5亿元之下。2018年,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至13.18亿元,此后便进入逐渐下行模式。

2021年,由于此前巨资收购的美国KSS业绩不及预期,均胜电子一次性计提了约20.2亿元商誉减值,导致公司当年巨亏37.53亿元,几乎将此前十年的利润总和一次性亏光。

截至2024年9月末,均胜电子商誉资产余额仍然高达54.94亿元,商誉减值压力仍不容小觑。

“财务洗澡”之后,均胜电子业绩此后的两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2023年,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收入557.28亿元,同比增长11.92%,实现净利润10.83亿元,同比增长174.79%。不过,从拉长周期来看,均胜电子营收的高峰期仍是2019年(617亿元),净利润的高峰期则是2018年(13.18亿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尽管均胜电子的经营业绩恢复了同比正增长的势头,但明显已经难以再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加之商誉减值的沉重暴富,进而造成均胜电子现如今的市值仍较10年前缩水超过20%。

圈钱上瘾,“三高”风险愈演愈烈

实际上,多年来,由于无节制的非理性并购,均胜电子持续陷入高商誉、高质押、高负债的“三高”风险。早在2020年,均胜电子非公开增发募资25亿元时,证监会就曾在反馈意见中针对均胜电子的上述风险进行问询,并要求公司说明“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形”。

可惜,四年过去了,均胜电子的“三高”风险并未得到任何缓解

商誉方面,截至2024年中报,均胜电子商誉余额为55.54亿元;质押方面,截至2024年8月27日,均胜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王剑峰合计持有均胜电子股份数量约为5.11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7.34%。均胜集团及王剑峰合计持有的均胜电子股份累计质押数量约为3.6亿股,占其持股数量的比例为70.48%。最后是负债,截至2024年中报,均胜电子货币资金59.6亿元, 短期借款42.74亿元,长期借款126.12亿元。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前三季度,均胜电子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减少0.42%,实现净利润9.41亿元,同比增长20.90%。分业务来看,公司汽车安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84亿元,汽车电子实现营业收入约127亿元。

但从营收规模上看,均胜电子前三季度营收规模在同花顺汽车零配件行业(上市公司数量:222家)中高居第三,营收规模远远超过德赛西威、拓普集团等明星汽配公司,同时也超越了“全球汽车玻璃大王“福耀玻璃。

然而,从市值表现来看,均胜电子相比上述汽配同行来看就要黯然失色。截至12月13日收盘,福耀玻璃市值超过1500亿元,拓普集团、德赛西威市值分别为849亿元、646亿元,但均胜电子市值仅为223亿元,明显与其“全球汽车安全龙二”的地位不符。

事实上,除了商誉减值这一问题之外,均胜电子简单粗暴的外延式并购还给公司带来了过重的负债压力以及业务整合管理等方面的难题,这也是公司股价表现与其营收规模不断背离的重要原因。

首先,由于对美国KSS和日本高田的整合难度超出预期,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业务盈利能力持续承压。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均胜电子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由15.7%下滑至8.49%,主要受到过于高昂的整合成本所影响。

在汽车安全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均胜电子整体盈利能力也受到明显冲击。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均胜电子毛利率就处于明显的下行趋势。尤其是在2021年,均胜电子毛利率仅为11.63%,较2015年同期下滑接近50%。

除了毛利率水平受到冲击之外,持续的外延式收购也让均胜电子有息负债出现了大幅的攀升。截至2024年9月末,均胜电子短期借款余额为54.48亿元,长期借款余额为137.13亿元,有息负债余额逼近200亿元。

随着有息负债的不断攀升,均胜电子愈发面临到沉重的利息费用支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息费用支出已经高达8.64亿元,几乎与公司同期净利润金额相当。

事实上,均胜电子在谈及本次赴港上市目标之时就明确表示,所募资资金除了用于推动新一代智能汽车电子产品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以及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等项目之外,还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及“偿还贷款”等用途。

受宏观经济、流动性压力、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国际化因素等多重影响,目前反映港股大盘表现的恒生指数市盈率还不到9倍,企业赴港上市后其A股估值往往会受到冲击。然而,在近200亿元有息负债压顶、利息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均胜电子毅然决然要去港股上市,即便此举大概率会拉低A股估值,但也只能苦一苦“百姓”了。

风险提示:

本文内容均依据公开市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招股材料、上市公司财报、工商信息等)撰写,我方追求基于公开信息基础上对资本背后真相的探索,力求做到观点客观公允,但本文信息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承担由任何个人或组织擅自使用该内容引发的任何损失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丽逛菜场|每斤150元还一“... 扬子晚报网7月15日讯(记者 刘丽媛)眼下青虾销售已经进入尾声,南京市场上每斤150元的高价依然一“...
股市必读:宝信软件(60084... 截至2025年7月15日收盘,宝信软件(600845)报收于24.38元,上涨2.61%,换手率1....
掌舵十年董事长离任,东方证券鲁... 出品|达摩财经 7月14日,汇添富基金发布公告称,因董事会换届,李文辞任董事长一职,东方证券副董事长...
“在这里创业一准没错”深圳15... 大湾区经济网深圳7月15日讯(编辑 张琼)作为“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
稳中向好 韧性凸显——从半年报...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稳中向好 韧性凸显——从半年报看中国经济形与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潘...
发力BC技术破“内卷” 隆基绿... 本报记者 殷高峰 7月14日晚间,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发布2025年半年...
15日工业硅上涨2.81%,最... 来源:新浪期货 新浪期货 根据交易所数据,截至7月15日收盘主力合约工业硅2509,涨跌+2.81%...
机构席位买入1026.86万 ... 每经讯,2025年7月15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广信科技(920037,收盘价:72.1元)登上龙虎榜,...
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一、...
文业集团(01802.HK)因... 文业集团(01802.HK)公布,于2025年7月15日,公司接获联交所发出的函件,通知公司联交所决...
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睿中实业发生2... 每经讯,2025年7月15日,新三板创新层公司睿中实业(872149,收盘价:7.99元)发生2笔大...
风口智库|10位专家解读中国经... 5.3%!中国经济上半年交出亮眼答卷。 7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
南北商业顶流“混战”深圳,专家... 7月12日,深圳首座大悦城开业,这座耗时15年、历经多次延期的商业巨舰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每日经济...
“回归一个吉利”最新进展:协议... 极氪回归“一个吉利”有了新进展。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一位抖音爆款书操盘手眼中的行业... 北京青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乐兴2002年进入出版行业,职业生涯中的他,经历了多次行业更迭。“很...
黄金信仰崩塌?华安基金周泓灏拆...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当金价单周暴跌击穿关键支撑,当避险之王...
大洋环球申转主板上市捉紧商机 大洋环球申转主板上市捉紧商机 迎中国恢复部分日本水产进口机遇 - 冀中国业务收益尽快恢复至禁令实施前...
监管重点鼓励,资管+财富管理协... 财联社7月15日讯(记者 林坚 王晨)中证协推出证券业高质量发展28条政策带来的影响深远,券商资管与...
时隔10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 上海某城市更新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据新华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 会...
原创 是... 中国这一回确实给了世界一记惊艳的反击,一击精准而有力!该清理的就毫不犹豫,毫不手软。 过去在国际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