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时年35岁的秦丰林敏锐地捕捉到了环保行业的春天,彼时的他尽管在外资企业担任大区经理,待遇优渥,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毅然决定放弃这一切,单枪匹马地创立了南京迪天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十多年来,他沐雨栉风,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将企业从“一人公司”逐步发展成员工超过了300人,其中80%以上为科技人员的行业领军企业。他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获得发明专利及软著数十项,与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为扬子石化、蓝星安迪苏等多家知名企业和江北新区生态环境局等提供检验检测及环保咨询服务,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7年,在秦丰林的带领下,迪天环境成功挂牌新三板,实现了资本市场的突破。2018年,公司再接再厉,成立了迪天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并成功入选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
每个创业者都是孤勇者
回顾创业之初,秦丰林曾四处奔波,与朋友们探讨创业的构想和计划,商讨融资途径及企业发展愿景,核心目的在于寻觅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然而,敢于迈出这一步的人寥寥无几。无奈之下,秦丰林决定放手一搏,凭借自己辛勤工作积累的资本,独自开启了创业之旅。
注册公司后,没有意外,困难接踵而至,对秦丰林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招人难和资金紧张。在创业的起步阶段,秦丰林面临着招聘难题,他感叹道:“最初,想要招募到一位合适的技术人才简直难如登天。大多数技术人员对于初创公司都保持一种观望的态度。” 秦丰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面试,同时也不忘向同事和朋友寻求推荐,但收效甚微。最终通过招聘平台,并结合投入培训体系、打造专业团队等多种策略,逐步吸引了一批与他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
人员虽已到位,但资金问题又成了新的挑战。秦丰林坦言:“我们的启动资金虽然达到了数百万,这在别人眼中或许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要想用来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实验室,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这些资金显然是远远不足的。” 面对这一困境,秦丰林不得不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为了节约成本,他事必躬亲,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再到销售推广,诸多事务都是他一个人外出奔波,全力以赴。
凤凰浴火才能涅槃重生
面对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挑战,秦丰林勇于担当,他引领迪天环境在环保和职业卫生领域稳步前行、深耕细作,逐步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到了2016年,公司业务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年服务客户数量突破一万户大关。然而,随着环境检测行业经历了一段井喷式发展期,行业内部的不规范操作、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也纷纷暴露,这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
2019年,秦丰林着手策划一项重大的资产并购项目,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资金压力。为了筹集资金,他带领团队四处奔走,拜访了众多融资机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然而,高昂的资金成本加之疫情冲击,企业的经营瞬间陷入了困境。秦丰林感慨地说,正当行业和公司发展处于顶峰之时,他却不得不目睹公司一步步走向下坡路的无奈局面。为了应对挑战,秦丰林从战略层面对业务进行了全线收缩,撤掉了所有的外地分公司,集中核心资源和优势,重新开始了新的创业路程。
在巩固了现有老客户和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秦丰林深入回顾了自己多年的创业历程:在过去的日子里,自己主要解决了环保咨询服务行业面临的高人力成本、技术质量提升难度大、管理复杂性等难题。面对当前行业内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质量控制管理难以掌控、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等普遍问题,秦丰林深知只有精准定位问题,才能为企业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在2023年,他瞄准了新的目标,决定引领企业向人工智能(AI)在技术服务领域的应用迈进,在行业中开辟新的天地。
迪天环境在环保服务行业中走到了前列,率先研发了一套端到端的人工智能咨询报告长文本输出辅助系统——迪迪AI。该系统能够实现环评咨询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全流程自动化制作。迪迪AI具备解析和处理企业提交的各类资料的能力,无论是文字、语音还是图像资料,都能确保信息的精确和完整。系统在生成报告后,还会进行深入的数据梳理和质量控制,以保证每一份报告都达到行业的高标准。尤为重要的是,所有报告在最终定稿前,都会经过模拟专家的人工智能在线评审和审核,这一过程确保了报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得迪天环境在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秦丰林进一步解释说,像迪迪AI这样的工具软件,其应用范围并不仅限于环保咨询服务领域,它同样可以扩展到传统的可研、安全等相关的咨询行业中。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这些行业的发展动力将得到显著增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
创业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酸甜苦辣。面对重重困难,秦丰林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他将每一次的挫折都视为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机会。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创业不仅需要敏锐地洞察时代的脉搏,还需要深入挖掘企业的真实需求。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和洞察,秦丰林的创业之路虽然艰辛,却走得坚定而长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肖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