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近期宣称,其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使该区间降至4.75% - 5.00%的水平。此次降息是美联储自2020年之后的首次操作,这一举措也意味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紧缩周期迈向了宽松周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于当天结束。18日,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会议结束之际发表声明称,该委员会对于通货膨胀率朝着2%的目标可持续地发展有了“更大信心”,并且认为在实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大体上处于平衡状态。
与此同时,澎湃新闻报道称,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8月时美债持有量出现分化情况:中国减持美债,而日本、英国则增持美债。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海外第二大持有国,自2022年开始,其美债持仓总体上处于减持态势。在今年更是出现了“三连降”的情况,2月减持227亿美元美债,3月减持76亿美元美债,4月是2024年首次增持美债。到了5月,中国又减持24亿美元美债,这是4月首次增持之后再次减持。6月时,中国增持119亿美元美债,这是年内增持幅度最大的一次。7月,中国减持了37亿美元美债。
当下,中日英三国属于美债的主要持有国。这三国集体减持美债之举,无疑释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这种减持行为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审慎思考之后所做出的战略抉择。近年来,美国经济问题频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是反复无常,这使得其经济信誉不断下滑。美国政府负债累累,国内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趋于白热化的状态,然而针对实际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却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这一系列的情况致使各方开始担忧美国经济的前景,甚至对美债的安全性也产生了怀疑。
据澎湃新闻消息,近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中美金融工作组于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六次会议。会上,双方针对两国的宏观经济金融状况、货币金融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资本市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所关注的金融政策相关议题,展开了专业、务实、坦诚且具有建设性的交流。中方阐述了金融管理部门为支持经济稳定增长而制定的一揽子政策,其中包含中国人民银行用以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同时,中方也就相关问题向美方表达了关切。
中美在短短96小时内就进行了两场会谈,那这两场会谈究竟达成成果了吗?答案很明显,并没有。从表面上看,中美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频繁互动交流,这本该对中美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从中方发布的新闻通稿内容来看,其中并没有类似双方同意或者双方一致决定这样的表述。而且中方提及的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这一问题,美方也没有做出任何改变。由此看来,这两场中美谈判或许都未能取得成功,双方在经济领域依然存在若干分歧,想要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恐怕比较困难。拜登政府所期望得到的,中方并没有给予。
对此,国内专家表示,只要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美国妄图在经济方面实现“去中国化”就只是一个伪命题。前不久访华的美国财长耶伦也坦承,在市场经济机制的框架下,“(美国)与中国脱钩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