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资本市场正经历着不平凡的变革。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近年来,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有力畅通了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从创业板开市到设立科创板,从试点注册制再到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舞台。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搜狐财经力求用专业的财经报道分析企业,帮投资者选优筛劣。
在这其中,谁将是资本市场的赢家?谁能圆梦IPO?搜狐财经《拆解IPO》栏目,聚焦计划在A股、港股、美股的上市的重点企业,从盈利能力、竞争态势、风险防范等多个角度,剖析企业价值。
本文为第147期。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岳家琛
近日,日日煮食品集团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书,拟赴美上市。
日日煮主要经营预制菜,包括“日日煮”“渔家翁”和“猛味”三大品牌。
招股书显示,日日煮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2021和2022年,日日煮的营收分别为2.05亿元和1.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7.8%和24.5%;净亏损则分别为4.59亿元和1.22亿元。
早在2020年,日日煮便传出港股上市的消息。一年后,港股上市事宜不了了之,日日煮计划通过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但最后,日日煮决定以IPO方式在美国上市。
日日煮的创始人朱嘉盈为潮汕人,本科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曾担任汇丰投资管理部证券研究部主管。在投行工作时,朱嘉盈开始在Facebook上定期分享食谱视频,短时间内收获众多粉丝,后从汇丰离职全职创业。
不过,日日煮目前仍在探索变现渠道,且持续亏损。自媒体起家,通过预制菜变现的日日煮,如何能够在资本市场讲一个好的故事?
自媒体平台的变现路
据招股书介绍,日日煮2012年成立,原是一个发布食谱和烹饪内容的在线平台。早期,日日煮的定位是“教你做饭”,专注于视频食谱教学和食谱交流。
2015年,日日煮进入内地。当年,日日煮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并入驻优酷、爱奇艺等平台。
日日煮的内容变现始于2016年。这一年,日日煮推出特色电商“小煮集市”,将视频中出现的产品上架售卖,商品涵盖果蔬生鲜、优选美食、饮料冲调、品质餐厨等。
2017年,日日煮落地线下渠道,先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开设3家线下美食生活体验馆。
其中,日日煮在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推出首家美食体验馆。提供餐饮教学并售卖厨具、餐具和半成品食材包等商品。
然而,无论是特色电商,还是线下体验店,都无法撑起日日煮的营收。
2019年起,日日煮发生了重要的策略转变。日日煮决定不再局限于“平台”,转而塑造“品牌”,并在速食和快速烹饪两大领域推出多款产品,建立自有品牌业务。这也成为目前日日煮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招股书,截至目前,日日煮的主要产品包括自热方便速食、快速烹饪和新潮健康系列。其在中国内地的三大品牌分别为“日日煮”“渔家翁”和“猛味”。
“渔家翁”主打扇贝和深海鱼等风味水产制品及即食类风味鱼糜零食;“猛味”则主打自热火锅、自热饭和快餐饭等自热及快餐食品。
在日日煮2022年的1.8亿收入中,自有品牌产品达到1.2亿元,占到总收入的67%。
不过,近年来,一些餐饮品牌也相继入局预制菜领域,例如海底捞、广州酒家等。这也对日日煮带来挑战。
四年累亏8.53亿元,毛利润不及行政开支
渠道方面,日日煮已覆盖了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TikTok)、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快手、美团等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以及7-11、罗森、家乐福等线下渠道。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已有超过2450万消费者购买了日日煮的产品。
不过,搜狐财经发现,日日煮在淘宝平台的旗舰店仅有32.8万粉丝,其销量最高的产品为海鲜捞饭,共有金汤海鲜捞饭和鲍香海鲜捞饭两种口味,售价均为29.9元,月销量仅86件。
排名第二的是牛肉自热小火锅,售价22.95元,月销量54件;排名第三的是植物肉意面,月销52。
目前,日日煮仍以线下渠道销售为主。招股书显示,2022年度,该公司线下销售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5%。
与其他预制菜企业相比,内容创作或是日日煮的主要优势。
不过,日日煮并无自己的APP,其内容发布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目前,微博平台粉丝量为490.5万。
相较之下,目前美食大V的粉丝数动辄过千万。以李子柒为例,粉丝数已达2610.5万。
此外,日日煮在抖音平台的粉丝数为60.5万。
从财务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2年,日日煮净利润面临着持续亏损。过去四年分别净亏损1.58亿元、1.14亿元、4.59亿元、1.22亿元,累计亏损达8.53亿元。
日日煮为何始终无法盈利?成本费用方面,日日煮的营销费用、行政费用高企,2021年二者分别为5923.98万元、6663.64万元,而其2021年的毛利润仅为3645.76万元。仅营销和行政费用两项就达到毛利润的3.45倍。
2022年,日日煮的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分别为2076.32万元、5354.39万元,而毛利润为4392.69万元。其毛利润依然覆盖不了行政费用。
累计融资近5亿元,阿里巴巴、恒基地产李家杰是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持续亏损的日日煮还在频繁收购。
招股书显示,日日煮在2022年完成了4次收购,2023年至今完成3笔收购,包括收购了4家拼多多网店的全部权益,以及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亚洲食品品牌“Nona Lim”。
日日煮在招股书中强调,并购战略仍将是其接下来持续执行的一条增长路径。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日日煮表示,一是积极施行多品牌策略,二是持续拓展海外市场,三是控制成本、扩大利润。
对于上市后募集资金的使用规划,日日煮表示,将把50%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25%用于收购经营即煮、即食产品的合适目标,15%用于偿还股东和关联方的贷款,10%用于现金储备。
融资方面,2016年,日日煮获得35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由合一资本,MFund魔量基金及500Startup共同投资。
同年,日日煮获得阿里巴巴3500万的A+轮融资;2017年,日日煮获得由K11郑志刚和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领投的1亿元B轮融资。
2020年,日日煮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Talis Capital,尚乘数科,Ironfire Ventures。
2021年,日日煮完成2500万美元的C1轮融资,由恒基地产主席李家杰的私人投资基金领投。
据此计算,2016年以来,日日煮累计融资1.7亿元人民币及0.45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4.9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