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在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推出“北+H”京港两地上市安排。
两大交易所对接信号于去年底频频释放
根据备忘录,北交所和港交所将支持双方市场符合条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对方市场申请上市。北交所上市公司符合香港交易所发行上市条件的,可按照《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在港上市公司,符合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和北交所发行上市条件的,可按现行制度规则申请在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
北交所总经理隋强在致辞中表示,北交所肩负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重要使命,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集聚了超200家上市公司,先后推出了北证50指数、融资融券和混合交易制度,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北交所已从平稳开市运行迈向规模功能双提升的关键期,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推出京港两地上市安排,是中国证监会统筹下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北交所改革、回应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拓宽内地和香港“A+H”模式的惠及面,便利更多企业借助京港市场加速发展。京港两所的合作也将助力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早在北交所开始满周岁之际,隋强就已对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的关系公开表态,并激发了市场对两大交易所后续勾勒对接机制的想象空间。
在2022年12月召开的第25届京港洽谈会金融合作专题活动上,证监会亦释放了北交所与港交所之间加强合作往来的信号,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杨柳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支持京港两地深化资本市场领域的合作,一是立足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支持北交所和港交所加强合作交流。
“在这方面共同探讨研究,探索互联互通,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好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同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便捷的投资境内中小企业的渠道,分享中小企业发展红利。”
流动性双低,达成合作或有助改善市场环境
2023年6月8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总股本279亿股,总市值2564.66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占比83%,民营企业占比88%,近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这200家公司2022年平均实现营业总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21.95%;平均净利润7152.99万元,同比增长12.12%。盈利面达92.5%,22家公司净利润超过1亿元。
尽管数据均呈增长态势,但北交所仍然面临规模体量较小的问题,企业的‘天花板’也比较明显,且开市以来持续走低的估值,也影响了企业申报北交所IPO的意愿,已上市企业证券的成交额及流动性持续承压。
在该背景下,北交所也在不断推出支持性政策改善市场环境。2022年11月,北交所推出直连机制;2023年2月17日,北交所发布消息称将于2月20日正式启动股票做市交易业务;2023年5月,中国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主任鲁颂宾表示,下一步推进北交所改革和发展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加快高质量上市公司供给;二是稳步提升市场交易活跃程度;三是优化市场发展生态。
再看港交所,其上市企业证券流动性也长期受到市场诟病,在低流动性下市场估值难以体现基本面,融资功能显弱,私有化退市趋势愈发明显。为提升流动性,港交所在6月19日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简称“双柜台模式”)及双柜台庄家机制,投资者可以自由选择以港币或人民币交易同一发行人的港股证券,但该模式目前尚无法支持内地投资者立即通过港股通参与人民币柜台交易。
就上述情况而言,此次达成合作,对于受困于流动性不足和低估值陷阱的北交所及受美元加息影响流动性亦处于历史地位的港交所而言,更多的“引水”在一定程度上或有助于改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