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
“内卷式”竞争得到提级治理,不仅表明了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更是对其成因、状况、危害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是极具针对性的“问题导向”施政施策。
所谓 “内卷式” 竞争,简单来说是指那些处于低水平甚至恶性的、亟需加以引导以回到规范化的竞争状态,其危害不容小觑。从企业层面来看,过度“内卷”会使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无底线价格战等非必要的竞争环节,严重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即便在 “新三样”等当下一些热门的产业领域,部分企业拼价格、拼“烧钱”的现象依然并不鲜见。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其“走出去”的态势固然强劲,但众多厂家中也不乏不惜以亏损价格抢占市场、以产量换补贴的情况。
从行业角度而言,“内卷式”竞争破坏了行业生态。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不惜偷工减料、减质减配,这不仅会影响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还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声誉与形象。行业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将导致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迟滞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脚步,阻碍行业的整体发展。
从市场层面分析,“内卷式”竞争还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企业为求竞争优势,可能铤而走险突破行业自律与监管底线,采用不正当手段导致市场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如雇佣网络水军攻击竞争对手,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长远来看会严重破坏市场的秩序与公平竞争环境,抑制市场的活力与创新积极性。因此,整治“内卷式”竞争十分有必要。
然而,客观来说,治理“内卷式”竞争也面临着市场机制、竞争惯性等三大难点。在市场机制方面,尽管“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常规法则,但诸多因素很容易对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造成干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利益,设置市场壁垒,给予本地企业不合理的政策优惠,使得外地企业难以公平参与竞争。这无疑会导致市场的淘汰机制失灵。同时,产权保护覆盖度和力度仍显不足,一些小型初创企业的创新成果易遭侵犯,这将极大削弱企业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积极性,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手段,加剧“内卷式”竞争的同时也给治理工作造成极大挑战。
在产业发展方面,一方面,新兴产业极易出现“潮涌现象”。众多企业不惜跨界涌入“热门赛道”,必然导致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容易在产业发展初期便陷入“内卷式”竞争。而要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不仅需要精准的产业政策,还需要有效的市场引导,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长期形成的发展模式与路径依赖,使一些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升级、产品优化等方面脚步迟缓,难以摆脱低价竞争等“内卷”模式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同样存在着政策尺度把握的难题。一些管理部门存在理解误区,在整治“内卷式”竞争时急于直接介入,对企业的经营、定价策略进行直接支持或抑制,但这种过度干预的做法可能伤害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但若缺少干预力量,又很难有效规范市场行为,其中的平衡很难拿捏。此外,治理“内卷式”竞争需要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等多种政策协同配合,还可能需要配套市场机制下的兼并重组等措施。这在实际操作中就对不同政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言之,若要有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要前提是要校准竞争的天平,营造一个高标准法治化、切实保护产权的营商环境。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有分寸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合理机制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的作用,在市场健康、有序的调节中让企业迸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