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传出猫眼将要上市的消息了,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经过数年的厮杀,从多头混战,到猫眼、淘票票、微影时代三足鼎立,再到猫眼微影合并,形成如今猫眼、淘票票两强争霸的格局,多少曾经的对手都已然退出历史舞台。
那是否上市就代表了猫眼能够笑到最后呢?这个结论似乎还为时尚早,在猫眼一路狂飙突进的光鲜背后,有一系列需要向资本市场和股民交代的问题。
猫眼到底盈利了没?没盈利!
作为猫眼的控股股东,光线除了是国内电影行业内容领域的一个重量级选手,更是以娴熟的资本运作功夫闻名,而两年来猫眼与光线的各种关联交易,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一系列繁复的资本运作背后,是猫眼的估值由83亿,到90亿,再到136亿,最终到达如今的200亿高位。
估值一路飙升,那么猫眼到底盈利了没?长久以来,这都是个谜,“看不懂的光线财报”已然成为文娱行业的一个梗。2016年短短半年之内,光线传媒发布的三份公告中,猫眼的净利润曾经连续变动三次,从亏损5.11亿,到亏损1.09亿,再到盈利199.5万,光线的财务手法堪称鬼斧神工。
而在2017年的财报中,光线传媒的公司核心财务指标都出现大幅下滑,而让人倍感蹊跷的是,猫眼直接从光线传媒重要的主营收入中神秘消失。如果盈利了,光线为何不大大方方在财报中公之于众,反而把猫眼从财报中“做掉”,让外界遐想?
招股书显示,2018年上半年,猫眼娱乐亏损2.31亿元,经调整后亏损为2070万元。不仅2018年上半年,过去的几年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猫眼娱乐亏损净额分别为人民币12.98亿元、5.08亿元及7610万元。
也就是说,过去三年,猫眼的净亏损累计超过21亿人民币!
在2017年的一次活动中,光线董事长王长田曾经这样表述过光线的投资逻辑,“只能先咬一口试试,好吃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不好吃了就吐出去”。那么,光线一直积极酝酿盈利成谜的猫眼上市,是否就是“不好吃了就吐出去”,把锅甩出去让资本和股民买单呢?
要知道,猫眼能够在近几年的在线票务市场中攻城略地,从“百团大战”到“四人麻将”,再到“三国杀”,最终取得两强之一的席位,靠的就是大手笔“票补”。猫眼的票补对于光线而言,无疑是一个输血的资本无底洞,如今是不是扛不住了而急于向二级市场“求救”,恐怕是不足为外人道了。
真相欠奉的锁场疑云
除了连续亏损,猫眼还有一件事必须向行业和市场交代清楚——锁场。
在针对此次《后来的我们》大规模退票的调查当中,行业媒体壹娱观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巧合”:在过去一年退票最多的8部国产影片之中,有5部都由光线或是猫眼发行,猫眼退票率最高的两部影片《后来的我们》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都是猫眼主发行。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连续亏损累计超过21亿,《后来的我们》“锁场”真相至今扑朔迷离,如今的猫眼不仅欠市场、行业和观众一个交代,自身的财务状况也非常不乐观。即使能顺利上市,谁能担保,急于上市的猫眼是不是对资本市场和股民的又一轮收割?